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647|回复: 1

大侠乃是真名士(刘屏)

[复制链接]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89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89
声望
6058 声
银两
28703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3-21
发表于 2010-7-9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觇君侦探 发表时间: 2005/12/03 13:34


  在与梁羽生先生见面的第一时间里,他就说起了他的作品。话头是香港岭南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的《赞词》中把他《七剑下天山》卷尾词里的一个字弄错了,“瀚海云烟迷望眼”中的“瀚”写成了“潮”,一字之差意境皆变、谬之千里。老人去年8月在悉尼时已客气地告诉起草者《赞词》中有几点小错,但眼下颁授之日近在眉睫,新拿到的《赞词》稿中,仍未见改正过来。自然令先生心中有些不安了。此事若换了别人,也许一个电话过去就直接更正了,可梁羽生先生却做不出来,他觉得那样会叫对方很难堪,毕竟都是有学问的人。此事后来怎样,不得而知,想必早已得到圆满解决。但就此一点已可看出梁羽生对事之认真,待人之宽厚了。
  那天,还谈到了《赞词》中引用的另一首《调寄踏莎行》,那是他第一部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的卷首词,说到其中那句“卅年心事凭谁诉”时,他十分感慨。“绛草凝露,昙花隔雾”都是瞬间之极致,短暂之美景,而他的作品至今仍有生命,这要感谢读者。

  “登萍渡水,闯入武林”

  梁羽生先生称自己是一个偶然的因缘“登萍渡水,闯入武林”的。1954年1月,香港太极、白鹤两派的掌门人立下“各安天命”的生死状,在澳门设擂台比武,一时轰动港澳,当时香港《新晚报》主编罗孚突发奇想,于比武后第三天推出武侠小说连载,作者就是青年编辑陈文统,也就是后来名扬四海的梁羽生。
  梁羽生说他当时百般推脱,无奈报上预告已登,木已成舟,只得“打鸭子上架”硬着头皮上阵了。从萌发念头到变成文字,只有一天的酝酿时间,这在长篇小说的写作上,怕也是开速度之先河了。梁羽生本以为自己领受的只是个“趁热闹”的“临时任务”,最多不过一年半载就会结束,孰料一发不可收,一写就写了30年。到1983年“金盆洗手”,身后留下了35部1000多万字的武侠作品。更没想到当年“开篇词”中的诗句,竟成了自己武侠小说写作历程的预言和“封刀”时的自咏了。想想梁羽生所说的“偶然因缘”并非偶然。他从小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5岁能背唐诗,8岁已作对联,小学时就读罢《古文观止》、《唐宋诗词》和绣像小说、武侠小说。中学时期又饱览了唐人传奇,到大学时代,他先读化学,后转学经济,仍阅读了大量近代武侠小说,对白羽、还珠楼主的武侠小说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另外,学生时代的几位恩师,像太平天国史专家简又文,敦煌学、诗书画名家饶宗颐,历史学家金应熙等都对他的人生之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如今同是武侠大师的金庸先生,当年曾是梁羽生报馆的同事,两个年轻的武侠迷常在一起交流看书心得,神游江湖酣畅淋漓,如果不是那次偶然的“因”,必然的“缘”,两人同样都没有想到日后双双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宗师和扛鼎者。

  武侠小说被华罗庚称作“成人的童话”

  梁羽生给人的感觉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慈祥长者,走到哪里,不识者绝对想象不出他就是创造了那么多剑影刀光风云大侠的作者。不过,只要身临其境地聆听他讲述自己的武侠作品和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或者是一首小诗,你都会被他的热情和执著而感染。他原来是一个集凛然侠气和不泯童心于一身的人,是一个心地清澈见底,真诚如火如炽的人。
  梁羽生的武侠小说虽然从20世纪五十年代起就风靡港澳东南亚的华人世界,但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初才进入内地,内地最早出版的是他的《七剑下天山》,1981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从此武侠之风遍及神州,余风流韵至今不衰。而台湾直到1988年1月才第一次在报纸上连载他的《还剑奇情录》。
  与梁羽生接触,你会觉得他很欣慰新派武侠小说如今的命运,尽管仍有人对它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但稳坐文学的大雅之堂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他说20世纪八十年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到澳大利亚时,曾跟他过往甚深,华罗庚是个武侠迷,一次,他看了梁羽生的《云海玉弓缘》后与作者聊天,聊到兴致时竟然孩子似地伸拳抬脚比画起来,童心未泯的华罗庚说梁羽生的武侠小说是“成人的童话”。这对梁羽生可是个不小的启发和鼓励。
  关于新武侠小说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还是梁羽生自己的诠释最为言简意赅,他说:“武侠小说,有武有侠,武是一种手段,侠是一个目的,通过武术的手段达到侠义的目的,侠是最重要的,武是次要的。一个人可以完全没有武功,但是不可以没有侠义,侠就是正义行为。对大多数的人有利的,就是正义的行为。”这也是梁羽生30年武侠生涯数十年人生旅途所遵循的处世原则。

  对中国文坛现状了如指掌

  和梁羽生先生聊天你会收益很多,天文地理,古今中外,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无所不及,那喷涌而出的热情、智慧和哲理,常常是妙语连珠信手拈来,时时刻刻感染着你。偶尔有个记不清的字词人名什么的,他就会摇头叹息:“廉颇已老,记忆力减退”,其实,一位已过八旬的老人还能如此强闻博记,已很是令人惊叹不已了。
  梁羽生先生1986年退休,第二年移居澳大利亚悉尼,远离尘世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据说他的客厅以书柜装饰四壁,坐拥书城,饮清茶,读书报,作楹联,摆棋谱,会师友……可谓之乐融融。在澳大利亚,大家都称他为宗师级作家,尊称他“生公”。
  梁先生与我虽有年龄之差异,却并不构成交流之障碍。没想到一身中国传统名士气的梁羽生,竟对中国文坛的现状了如指掌,连这几年国内出现的最新锐的年轻作家,甚至是网络作家可以一一道来绝不陌生。可见老人的思想开明襟怀宽阔。其实,这种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早在写作武侠小说时就已存在。他说:他的《七剑下天山》是受到了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的《牛虻》的影响,而《白发魔女传》女主角罗刹身上则有安娜·卡列妮娜的影子,至于《云海玉弓缘》的男主角金世遗也融进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性格。站在中国传统文化厚重坚实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小说的写作技巧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论、心理学,使新派武侠小说达到了中西文化兼收并蓄好看耐读的境地,也使武侠热成为20世纪一道壮观的文化景致。

  下棋与作联

  “侠之余”梁羽生有两大嗜好,一是下棋,二是作联。
  梁羽生今生与棋有缘,少年读书时就迷恋象棋。他的夫人林翠茹说:“自到澳大利亚后,少了对手,他就自己读棋谱,摆残局。只要有棋界高手到悉尼,不论围棋象棋,他必要邀至家中,一叙一搏。梁羽生大学时的老师金应熙也是棋界中人,亦师亦友。时常杀得难解难分。金应熙有着一肚子中国象棋的史料,曾有写一部中国象棋史的愿望,但是终未了却。梁羽生提起来就为老师惋惜和遗憾。到报社谋事后,他与同事查良镛(金庸)成了对手,你来我去,谁也不服谁,又谁也离不了谁。直到暮年,两人若有见面机会,还少不了搏杀一盘。我问梁老这次来香港是否还有打算与金庸对弈,梁老笑而不答,我想只要有机会,两位大侠必有一搏。可惜这次我们能在香港停留的时间太短了,不能够如愿以偿地拍下他们对弈的精彩镜头了。后来接到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副总孙立川先生电话,说到梁金终于见面了,只是当时在场人太多太杂,无法对弈,实在可惜。
  友人曾赠言梁羽生:“既武且侠又能棋”,据说他闭目弈棋,曾一次战胜数位开眼的搏弈者。说起梁羽生下棋,梁太太林翠茹又笑着提起他那段文坛棋话来,1957年梁羽生和新婚妻子度蜜月到北京,旅馆住下后她立刻去看望老友聂绀弩,两人原本就是棋友,见面后就当然摆棋开战,因为过于投入梁羽生竟彻夜不归,把个新婚燕尔的娇妻撂在旅馆“洞房”里孤对红烛。事后梁羽生很是觉得过意不去,所幸夫人林翠茹深知夫婿心性执著,并未怪罪。但这一“佳话”却成了夫人日后时常提起的话柄和笑谈。
  在报社当编辑时,梁羽生曾在《大公报》上开过“棋话”专栏,出神入化的文笔让报纸的销路大增,并使得多少门外人得以走进了棋界大门。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梁羽生在新加坡作“中国象棋发展”的专题讲座,曾使偌大的讲演大厅爆棚,屋里屋外窗台过道都围得铁桶般水泄不通。
  下棋、解棋、写棋,棋里人生既是梁羽生武侠写作生涯的调节剂,又是激发其写作灵感和解读人生的催化剂。
  梁羽生“侠之余”的另一嗜好是写诗作联,尤其是武侠创作封笔后,他更钟情于楹联的研究和写作,在报上开设“联话”专栏,数年里写了70多万字的联话,并著有《名联观止》两册。
  梁羽生很喜欢嵌字联,他曾对老舍抗战时期两首用现代作家名字作成的五言诗钦佩备至,特别是认为“素园陈瘦竹,老舍谢冰心”两句最为精彩,不但对仗工整,而且意境超然。
  我斗胆请梁先生题词,老人欣然应若,坐在桌边稍加思索即落笔疾书,片刻一副对联跃然纸上:

  侠骨文心云霄一羽
  孤怀统览沧海平生

  落款为“集句联与中国作家共勉梁羽生甲申中秋”。同样是一副嵌字对联,本名“文统”,笔名“羽生”天衣无缝地融于联中,足以见得梁羽生的非凡功力。怕我们看不太明白,他又另纸注明出处,并逐字逐句解析:“孤怀”出孟郊(东野)诗,“孤怀吐明月,众毁铄黄金”。而“云霄一羽”是杜甫赞诸葛诗句“万古云霄一羽毛”,羽毛指蓝天云霄中的雄鹰。
  梁羽生说:侠者除应正义高尚,更应有独立见解,不随波逐流,纵然结果可能是一生沧桑而不悔。这话是梁羽生的人生信条,也是对中国作家的希望。

  了悟人生真谛

  转眼几个小时过去,老人谈兴未减。老人的身体并不似他的精神那样健康,这些年一直在与癌症、心脏病、糖尿病三大杀手抗争,且取得了可喜战果。是乐观年轻的心态,顽强的意志和夫人的精心服侍和调理在支撑着他。阅尽世间万千路的梁羽生早已悟到了人生真谛,他喜欢柳永的一句词:“忍把浮名换了浅醉低唱”,虽然年迈的他已入了基督教,但对基督的信仰并未影响他对中国侠义精神的神往。
  梁羽生一生大半时间在报馆工作,陈夫人说:“深晓时间宝贵,熬惯了夜的他至今仍时常看报、摆棋谱到天明才睡。梁羽生说:他已经习惯于澳大利亚的生活,融入了那里的华人社会。若有时间,他会和老伴相携而行,到不远处的悉尼歌剧院附近的公园欣赏美景享受人生。
  告别了梁羽生先生,我在心里默默祝愿两位老人健康长寿,希望他们在不远的将来,到北京的中国现代文学馆亲眼看看新落成的梁羽生文库和书房,在这里也同样找到回家的感觉。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02月03日第七版)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452

主题

2109

回帖

6689

积分

一派掌门

整理马甲号

积分
6689
声望
6058 声
银两
28703 两
回帖
2109
精华
2
阅读权限
100
注册时间
2006-11-15
最后登录
2024-3-21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各位到这个地址去查看一下,我个人搜集的关于梁羽生的图片都在此,包括这篇报道的配图。因为不会发图片,就偷懒了。

http://www.newread.com/szlj/show.aspx?id=1391&cid=27

作者: 觇君侦探 发表时间: 2005/12/03 13:35
期待你的文章也收入梁羽生迷作品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家园基金|梁羽生家园 ( 鄂ICP备16023429号-1 )

GMT+8, 2024-4-26 05:44 , Processed in 0.0468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