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张丹枫的“三个故事”

 

 

 

  古墓之中,张丹枫、云蕾首度“双剑合璧”,大败黑白摩诃,从那一刻开始,他们都不由自主地走上了一条曲折坎坷的爱情之路,经历了无数的悲欢离合、梦魂相思,直至最终的喜结良缘。而这一条爱情之路,起步于张丹枫口中的“三个故事”,以下试就“三个故事”再一粗浅解读。

  “双剑合璧”之前,两人的内心深处对于对方都有着明显的好感,甚至是朦胧的爱意。就云蕾对张丹枫而言,是好奇──厌恶──好感──敬慕加爱意;张丹枫对云蕾而言,是好奇──戏弄──结纳──怜惜加爱慕,而“双剑合璧”所形成的心灵默契又将这份爱慕大大推进了一步。但是到了这一步,就意味着两人将要直面各自家族的深仇和云家的“血书”。

  云蕾从张丹枫的剑法中判定该剑法正是谢天华所传下的剑法,也是自已师傅一生想见而未能见到,更导致情侣分手的剑法。那么当“双剑合璧”力挫强敌的时候,张丹枫自必也会洞悉云蕾所使的剑法正是师祖玄机逸士传予叶盈盈手中,同自身剑法形成“合璧”的那套剑法。因为云蕾从叶盈盈口中听到的故事,同样的故事亦会通过谢天华口中告诉张丹枫。当然谢天华不会说得如叶盈盈告诉云蕾般详细,因为叶盈盈所讲的故事其中部分是出自董岳,连谢天华亦不知道,但以谢天华般聪明,多少会猜到其中端倪所在,因此这部分讯息会告知张丹枫。

  就“双剑合璧”而言,张丹枫所掌握的信息不及云蕾,但是张丹枫手中亦有云蕾所不掌握的信息,即谢天华当年要潮音将云蕾托付叶盈盈一事,谢天华当会告诉张丹枫,同样通过谢天华和张宗周,甚至澹台灭明,张丹枫对当年张云两家恩怨历程亦是知悉不少。因此,“双剑合璧”之后,张丹枫首先会猜到云蕾所使的这套剑法是叶盈盈所传,其次,从云蕾的姓氏中自会猜到云蕾很有可能是云家的后人。而云蕾由于对谢天华在瓦剌的遭遇一无所知,所以也就无从知晓张丹枫的身世来历,就这方面而言,两人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因此这个时候如何将这条路走下去张丹枫有着相对的主动权。

  就张丹枫而言,对云蕾来历所作出的几乎可确认的猜测无疑会让他为未来的走向而傍徨,毕竟两个家族的这份深仇不是那么容易化解。如果张丹枫对云蕾没有产生爱意或是知难而退,那么张丹枫可以继续隐瞒自已的来历,而后在治好云蕾的伤后借故分手。但是对云蕾的爱意让他既不能离开,甚至不能隐瞒自己的来历,因为欺骗越深必然会导致伤害越深,眼前的人是自已所爱的人。另一方面,张丹枫又不能直接向云蕾表白自己的身世,这样一来所导致的后果是两人反面成仇,同时以云蕾的个性是宁死也不会接受张丹枫的疗伤。因此张丹枫选择了一个比较聪明的做法,分三天时间通过“三个故事”将自己的身世隐隐约约地向云蕾透露,而最关键的部分自会留到第三天,这样所带来的好处是,首先不影响云蕾的疗伤,因为故事讲完之前云蕾会听从张丹枫的安排,而故事讲完云蕾的伤也痊愈;其次是通过口中的故事隐约对云蕾的思想施加影响,激起云蕾对张丹枫家族命运的同情,淡化其内心中那股复仇信念,他相信予他以时间会慢慢影响云蕾,改变其对张家的观感;再次,张丹枫心中多少还有“万一”的想法,万一云蕾不是云靖的后人,只是姓氏相同,那么通过故事的试探会适时而止,而张丹枫一家的遭遇更会激起云蕾心中的不平和同情,从此以后,将力助张丹枫的报仇复国计划,“双剑合璧”的威力张丹枫已然清楚,如果能够成功地说服云蕾从此和自己站在一起,那么在爱情上可以得到知心爱侣,在事业上又得到有力的臂助,这样可谓是一举数得,当然这样的想法过于美好,但是这个可能性亦不是绝对不存在。之后的经历是,张丹枫边为云蕾疗伤,边讲出了他所要讲的“三个故事”其中两个,下面简单分析一下张丹枫所讲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张士诚和朱元璋争天下的故事

  故事的内容情节见《萍踪侠影录》第七回:“一片血书,深仇谁可解;十分心事,无语独思量”,在此不再复述。通过这个故事中,张丹枫向云蕾表达了以下几方面意思:
 

  1、张士诚和朱元璋曾是义兄弟,并曾同门学艺;
  2、张士诚胆略大,勇气足,敢为盐袅,而朱元璋胆小怕死,只能当和尚;
  3、张士诚将冒险所得的钱财接济朱元璋,对朱元璋有着莫大恩义;
  4、朱元璋有在危难之际出卖师父之莫大嫌疑;
  5、张士诚重义,而朱元璋为了争天下,不惜手足相残,掀起战火;
  6、朱元璋不顾昔日恩义,残杀义兄,而张士诚死得壮烈;
  7、朱元璋最终推翻异族统治,当上皇帝;
  8、朱元璋残杀功臣,又迫害张士诚后人,迫其远走,流落四方;
  9、朱元璋篡改历史。

  不得不说,张丹枫讲故事的能力确实够强,短短的一段话,就表达了九层意思,其中除第一层是讲述历史,第七层提及功绩,剩下的全是诉说罪恶,塑造了一个忘恩负义、残忍刻毒、出卖师父、杀害义兄的“坏皇帝”,还有一个遭受迫害,流落四方的悲惨家族。如果这个故事再讲下去的话,预计会是义兄的一家如何卧薪尝胆,心存复国,而义弟所传下的皇朝,如何腐败,如何残杀忠良,江山随时有可能被异族所推翻,最后问问义兄一家该不该报仇复国,如此这个故事会到一段落。

  按照张丹枫的预计,云蕾会为义兄一家大鸣不平,跟他一起痛骂义弟这个“坏皇帝”,然后会从道义上支持义兄一家后人的复国计划,这是最好的估计。与此同时,故事中还有一个隐藏的伏笔,则义弟的皇朝喜欢杀忠臣,后一个故事所要提到的“忠臣”实际上是死于义弟皇朝手中,主要责任还是由义弟皇朝这一方来负。为报家仇,云蕾亦应选择站在张的一方。如此张丹枫的第一个故事则达到目的。

  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云蕾内心的主见极强,不是那么轻易受到影响。在故事过程中,当张丹枫问“皇帝坏不坏”时,云蕾在否定其个人品格的同时,却是肯定了驱除异族,还我河山,为英雄豪杰的莫大功业。张丹枫轻描淡写一笔带过的一节,被云蕾高度肯定,这是两人思想的第一次碰撞和冲突。同时云蕾马上从故事中猜到张丹枫所讲述是为张士诚和朱元璋争天下的故事,并举出史书与之印证,显示了云蕾本身具有的才学。之后,张丹枫虽然通过故事继续表达了第8、9层意思,但是这只能继续证明朱元璋的坏,而不能证明张士诚的好,更无法让云蕾从厌恶朱元璋转向同情张士诚,这时云蕾心中所形成的观念是““反正做皇帝的都不是好人,不管朱元璋和张士诚都是一样。”如此一来,张丹枫通过第一个故事激起云蕾同情之心,甚至是志同道合之念的想法基本落空,并且从云蕾的反应中,张丹枫得到了如下信息,一是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还我山河确实是载入史册,千古流传的莫大功绩,而这一点是张家所没能做到的;二是张士诚和朱元璋的恩恩怨怨已为人所淡忘,在复国途中张家是无法取得道义上的优势。不过话说回来,云蕾的说法是来自史书,固然不足为凭,但张丹枫的说法也是出自他父亲张宗周口中,而张宗周又从他父亲那里得来的,所以两个说法充其量就是张士诚和朱元璋两个家族各说各话,所说的都是对自己家族有利的消息,自己家的人相信容易,让外人相信则多少有点难度。还有一点是,云蕾不是那么容易被人控制思想,想要说服云蕾不是那么容易的事。由于无法激起云蕾的共鸣,张丹枫故事没有讲下去,想到同云蕾的爱情,想到复国的艰难,张丹枫在云蕾睡后是自已哭了一场,至天明双眼微肿。可以说,张丹枫的第一故事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第二个故事:云靖牧马的故事

  故事内容情节同见《萍踪侠影录》第七回:“一片血书,深仇谁可解;十分心事,无语独思量”,在此不再复述。这是张丹枫正式确认云蕾身份的故事。不过故事刚开了个头,便为云蕾所打断。就其讲述的内容而言,张丹枫主要表达了以下意思:
 

  1、某国家(暗指明朝)有一大忠臣,并有意将“云”列入所列举的姓氏中;
  2、云姓忠臣所在国家在强盛时压迫他国,导致了遭其压迫国家的反抗,从道义角度贬低云姓忠臣所在的国家;
  3、云姓忠臣的出使是由于所在国家形势不好,才派其出使,不动声色地贬低了“出使”的意义;
  4、云姓忠臣一去二十年。
 

  故事至此被云蕾打断,也就确认了云蕾的身份,从而打破了张丹枫心中的最后一丝幻想,据书中描述:“张丹枫的面色也一下子变得苍白,双眉深锁,似是久已疑虑的事情忽然得到了证实,他似突然从一个恶梦中惊醒过来,深沉地看了云蕾一眼……”他终于不得不直面这段家庭仇恨。

  回过头看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张丹枫在讲故事时还是煞费苦心选取故事讲述角度,首先是肯定了云家对国家的忠心,其次贬低云家忠心的国家的道义,进而贬低“出使”的意义,最后以提问的方式引出了“二十年”,如果云蕾对此没有反应,即可证明云蕾与忠臣云家没有关系,那么张丹枫会以相对轻松的心态将故事继续下去,接下的故事他大约会肯定和赞赏云姓忠臣的中心和骨气,但会批评他的“愚忠”,而他所忠心的国家不但对他不闻不问,甚至最后还在他逃回之际将其杀害,悲剧的祸首正在于他所忠心的国家。相反当年让他牧马的人却是对他佩服有加,不但暗暗放他回国,甚至千方百计意图助其脱险,两者比较,其品格自是高下立判。如果云蕾是局外人,至此会认为迫忠臣牧马之人虽然做了错事,但“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又千方百计地弥补过错,自然是可能原谅,相反忠臣所在的国家却反而最终害死了忠臣,这样的国家不推翻更待何时。

  如果云蕾对“二十年”之说为之动容,但是让张丹枫将故事讲下去,预计张丹枫还是会表达上述的意思,当然对“愚忠”之说会隐去不提,而更会强调迫其牧马之人的强烈悔意、歉疚和弥补,同时会隐隐指出迫其牧马之人也是被迫害者,这样两家还有一个共同的仇人,忠臣所在的国家。这样一说,不指望云蕾会立即与之“化敌为友”,但至少会让其心中减少仇恨,从而为第三个故事打下一个基础和铺垫。当然这也只是一个美好的想法,没有人会对这样刻骨铭心的家族仇恨无动于衷,不露声色,何况云蕾这样一个年方十多岁,初闯江湖的少年女侠。

  最终是张丹枫虽然证实了云蕾的身份,但这个故事揭起了云蕾心中之痛,从而让其打断这个故事的继续讲述。为云蕾的伤势,张丹枫停止了故事,全心助其疗伤,同时也进一步考虑将要讲述的第三个故事。

  第三个故事:?

  张丹枫将要讲述的第三个故事因澹台灭明突然来到古墓,云蕾明白张丹枫的身份,而未有机会再以故事的形式向云蕾讲述,因此第三个故事书中并未明言,在此结合书中的一些章节进行一些简单推测。

  个人认为,张丹枫在确认云蕾的身份后,那么接下通过第三个故事所要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以以下方面:一是打消或减弱云蕾矢志报仇的念头;二是或明或暗表明自己的身世、来历;三是告诉云蕾他的志向、抱负。当然假若云蕾并不是云靖后人,那么张丹枫讲述的故事应该轻松得多,直接告知其志向、抱负,希望云蕾同其志同道合,完成大业,但可惜这样的好事是不可能的。那么这时张丹枫拥有足以打动云蕾的理由有以下几点:
 

  1、张家也是受害者,包括张宗周的悔意;
  2、张丹枫和云蕾的师门渊源,也即是谢天华为云家报仇却反成为张丹枫师父的故事;
  3、张丹枫那番远大抱负如何利国利民。
 

  第一点是激起云蕾的同情之心,第二点则是以师门之谊打动云蕾,特别是谢天华当年是救助云靖离开瓦剌的当事人之一,对云家有恩,谢天华所作为的行为至少能够打动云蕾,减弱其复仇之心。这样一来,如果云蕾为张丹枫的故事打动,在适时的时候张丹枫将在故事中表露自己的身世,言明志向,进而希望能够得到云蕾的支持和帮助。

  由于张家是受害者同云家的遭遇毕竟不可同等而论,云家也不可能因为张家也是受害者而原谅张家,那么最重要就是打好“师门渊源”这张牌,因此第三个故事一开始会以谢天华为主线,从谢天华──张宗周(这时第一张牌可以适时打出)──张丹枫(这时第三张牌也可以打出),如此一来,云蕾即使一时放不下复仇之心,也会有所触动。

  由于澹台灭明的突然到来揭开了张丹枫身份之谜,张云两人由于反目成仇,张丹枫的第三个故事也未有机会向云蕾讲出。不过从以上的分析,结合情节发展,之后张丹枫和云蕾逃避官兵追杀,在山洞之中,张丹枫还是将第三个故事大致意思向云蕾作了讲述,同时还将第一、二个故事未来得及讲完的部分也一并讲出(相关情节见《萍踪侠影录》第十回),只不过此时云蕾已然知悉张丹枫的身份,心中有了防线,所以无法以第三者讲故事的形式讲出,也就达不到施加影响于无形的效能,从而也就无法达到预想中的目的。

  “三个故事”充分表现了张丹枫的一片苦心,但不得不说,张丹枫的“三个故事”未能达到预期目的,究其原因,除澹台灭明的突然出现破坏了张丹枫的预定计划,更主要原因是他所面对的云蕾貌似柔弱,却极有主见,其强大的内心世界远远超出张丹枫所料。从古墓疗伤、讲述“三个故事”的过程可以看出张丹枫对云蕾可谓是关爱加怜惜,但是在精神层面却不自觉带有一点居高临下的姿态,突出表现在喜欢为云蕾安排一切,一定程度上近于后来的霍天都和凌云凤的关系。或许是源于这种心理,张丹枫对说服云蕾多少有点自信,但是他没想到出生于大漠,学艺于小寒山,经历千里逃亡,又目睹亲人惨死的云蕾,其强大的内心世界决定了她不会那么轻易为人言语而改变立场,即使张丹枫是她所爱慕的人,也不能轻而易举改变她的理念。在讲述“三个故事”的过程中,让人感受到两人的思想碰撞所不断溅出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