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借鉴《萍踪》的武侠作品《倚刀云燕》

 

 

 

  作为梁著代表作,《萍踪侠影》在武侠世界曾掀起巨大的波澜,吸引了万千忠实读者,更由此产生了一段“武林故事”,梁金之后的香港武侠名家西门丁、龙乘风两位先生,因对《萍踪》及梁著作品意见不一,为此西门丁先生借鉴了《萍踪》,创作了《倚刀云燕》一书,成就了一部在《萍踪》影响下而成的武侠佳作。该部小说内地未正式出版,但广西民族出版社于1988年3月(1990年3月第2次印刷)出版的《碧血情仇》(未取得版权),即为《倚刀云燕》,因此内地的很多朋友倒是有机会阅读这部作品。

  《倚刀云燕》有故事结构、情节安排、人物都充分借鉴了《萍踪侠影》,在借鉴的同时也就作者认为的原著中某些不足之处进行再创作,最终形成一部属于西门丁先生的《萍踪》,就《萍踪》与《倚刀》的关系而言,个人感觉颇近似于《雷雨》同《还剑奇情录》。以下先谈谈《倚刀》对《萍踪》的借鉴模仿之处。

  首先是小说整体构思上的借鉴模仿。同《萍踪》相同,《倚刀》同样以明代“土木堡之变”,英宗皇帝被俘,也先挥师直指北京,于谦另立新君,打退也先,迎回被俘皇帝为历史背景,以主人公身居漠北,却心怀故国,不惜抛弃荣华富贵,回到故国,同故国义士携手共抗异族入侵,在谱写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敌故事同时,又穿插一段浪漫而曲折的爱情故事,最终是保住了汉族江山,同时也成就了美好姻缘。

  其次是主要人物构思上的借鉴模仿。《萍踪》的主人公张丹枫是明末反元首领张士诚之后人,张士诚失败后人逃至瓦剌,助瓦剌强盛,官居大臣之列,张家数代的愿望为恢复故国,但又不愿重到蒙古铁骑重新主宰中原,内心处于极度矛盾挣扎中。而作为年轻一代的张丹枫更为心怀对故国的眷恋,又拒绝引蒙骑入中原,只身回到江南,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的传奇故事。而《倚刀》在这方面的构思设定基本相同,只不过将张士诚后人张宗周改为另一位反元首领陈友谅家族之后人陈拓疆,将张宗周之子张丹枫私回中原,改为陈拓疆之子陈万里私回中原。而陈万里同样受到也先的器重,被授予“金刀公子”的称号,却同样心怀故国,在“土木堡之变”后,一方面携手故国的忠勇之士抗敌,另一方面是力抗父亲在民族危难关头放弃家族的复仇之念,使其最终加入到抗击也先的阵营之中。《萍踪》中张宗周麾下有大将澹台灭明,而《倚刀》中陈拓疆属下也有汉人身份的瓦剌大将沙天德,两者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对主“忠心”。

  再次是一些情节、人物上的借鉴模仿。《萍踪》中有玄机逸士、上官天野、萧韵兰数十年的恩怨情孳,而《倚刀》中则有琴痴、雀痴、棋痴三位武林高人加上“三才书生”这一偏于邪派高手的数十年的情孳纠缠。《萍踪》中有中原武林之士对张丹枫的误解和追杀,《倚刀》中陈万里同样受到中原武林之士的猜疑和攻击。《萍踪》中雁门关外有抗击瓦剌的义军“金刀寨”,而《倚刀》中同样有令也先为之头疼的张令章率领的义军。《萍踪》中张丹枫、云蕾的爱情故事历经曲折磨难,而《倚刀》中男女主角陈万里、温柳烟的爱情故事也是好事多磨。最终结局也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当然《倚刀云燕》不是《萍踪侠影》的简单翻版,而是在借鉴《萍踪》的情节、结构、人物的基础上重新创作的一部武侠作品,因此整部作品在情节构思上也有许多同《萍踪》不同之处。《倚刀》中没有“二十年牧马之恨”这段家仇,当然也就没有象征着血淋淋仇恨的“血书”,这样阻挠着男女主角相爱的鸿沟只是中原武林之士对陈万里身份的偏见,以及女主角温柳烟少时曾订下亲事,且恰在温柳烟倾心于陈万里,温父也有意许婚之际,多年失去音讯的未婚夫婿却上门求亲,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纠缠。虽然这也使得这段姻缘困难重重,但显然不及《萍踪》中那段家族仇恨来得沉重。当然这样也就增加了温柳烟的未婚夫李应星同陈万里之间的矛盾冲突,且李应星的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近似于《萍踪》的周山民,都是因爱着女主角,为此迁恨于男主角张丹枫(陈万里),与此同时却也是为国为民的热血男儿,因此最终都在国难面前捐弃私人恩怨而共赴国难。《萍踪》中正式出场的张宗周已进入垂暮之年,远没有年轻的锐气,而《倚刀》中的陈拓疆却依然雄心勃勃,只是后期知道事不可为才放弃复国的图谋;《萍踪》结局张宗周已早荫死志,陈拓疆却仍顾虑自己及家族的未来的命运,最终却仍死于瓦剌高手脱不伦之手。同《萍踪》相比,《倚刀》也少了如“双剑合璧”、“军事地图”、“张家宝藏”带有传奇色彩的东西,给人的感觉更为朴实。

  《倚刀》与《萍踪》之比较

  西门丁先生创作《倚刀》之前,对《萍踪》的看法是故事偏于单薄、人物少,而且对历史事件“土木堡之变”的描述也存在不足,因而其创作《倚刀》过程中也就理所当然地朝着这些“不足”之处而去,以给读者有一个耳目一新之感。那么《倚刀》的最终成稿是否达到写作前的预想?

  《倚刀》同《萍踪》比较,在篇幅上略短一点但相差不大,从故事情节、书中人物比较,《倚刀》似乎并未从这两方面对《萍踪》取得优势,《萍踪》故事结构是张丹枫、云蕾双线并行国恨、家仇,相聚、分离交织一起而又条理分明,即便是将明廷、瓦剌、张士诚后人旧部等三方力量其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明廷有于谦同王振的斗争,瓦剌是也先、阿剌、张宗周三方力量的角逐;而同藏宝图有关的明英宗、张丹枫、毕道凡也是各有其志向,因此相比于《倚刀》以陈万里为主线展开,只是先人之恨和民族危机,在故事情节似更胜一筹。而就书中的人物对比,《萍踪》也远多于《倚刀》,因此以西门丁先生的专业眼光看,《萍踪》或许在这两方面确存在不足之处,但《倚刀》也未能克服这方面的不足。

  相比于《萍踪》,《倚刀》在以下两方面胜过《萍踪》,一是在描述“土木堡之变”这一历史事件确实是更为详尽,书中对战场的描写、战争的书写方面高出《萍踪》一筹;二是对“三痴”与三才书生四人数十人的爱怨纠缠故事写得精彩,对比于《萍踪》中玄机逸士、上官天野、萧韵兰爱情故事的一笔带过,前者确显得胜出一筹,尤其是三才书生最终向“琴痴”献上自己的头颅,为自己的爱情划上一个句号,确是打动人生的一笔,也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当然《萍踪》这方面不足,羽生先生已在《还剑奇情录》中予以弥补,同样是创作出一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悲剧,云素素的坠崖身亡也是将一段爱情悲剧推向高潮;三是书写陈拓疆与陈万里父子观念不同而形成的矛盾冲突远比《萍踪》激烈,《萍踪》有这方面书写少了一点,仅是通过张丹枫口中的叙述,略显不足。

  而《萍踪》相比于《倚刀》,则在以下方面存在优势:
 

  首先《萍踪》中安排的那段“二十年牧马之恨”,张云两家的仇恨成为同张士诚、朱元璋后人国恨之争并行的一条主线,一方面是国恨,面对的是天下大势,另一方面家仇,是一段家族三代人身上的悲惨遭遇,大至江山,小至个人,在《萍踪》中都得到很好的书写表现,既使得张云之是的爱情故事中那份悲剧色彩更为浓烈,更为牵动人心,同时也宣扬出英雄儿女在民族危亡面前捐弃私仇共赴国难的高尚情怀。相比之下,《倚刀》只是简单的冲破幼年订婚的障碍,其需要克服的难度无疑小了很多,这段爱情予读者的感染力同样就小了很多。

  其次在人物塑造方面,《萍踪》高于《倚刀》,张丹枫那份集大侠于名士于一身的个人魅力,可以说是在武侠世界中达到了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而陈万里只是一名侠客,其为国为民之心固然感人,但其个人魅力则远不及张丹枫;而外表柔弱,内心刚强,以柔弱之躯承受爱情与家仇之争带来的痛苦的云蕾也远比温柳烟更为动人。在配角上,两书都不乏有成功的形象,但《萍踪》写得成功的配角更多于《倚刀》。即就书写“土木堡之变”这一历史事件而言,《倚刀》固然描述得更为详尽,也更为精彩,但在对于谦、也先等历史人物塑造上,《萍踪》更胜一筹,可以说《倚刀》着眼于叙事,而《萍踪》更重于写人。

  再次,就小说情节、文字功力、打动人心的动人章节乃至武打描写,《萍踪》都要高出《倚刀》一筹。

  当然尽管《倚刀》存在某方面的不足,但仍然为一部武侠佳作,从对《萍踪》进行借鉴这一意义而言,更可视为成功的典范,西门丁先生曾言有意对这部作品进行修订,真心希望修订后的《倚刀》在作品的各个方面更上一层楼。

  附内容提要:侠女温柳烟是明初武林高手号称“棋痴”的竺红苦的弟子。她在祭祀其父的至交李南阳时,与几个歹徒狭道相逢。歹徒垂涎其美貌,企图施暴污辱。危急中温柳烟拼死反抗,但毕竟寡不敌众。侠士游万里(即主角陈万里的化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使温柳烟脱离了险境。温、游两人一见钟情,但又匆匆离别。在回家的路上,温柳烟又多次遭人暗自,但每在危难中,总是游万里奋力相救才使她化险为夷。温柳烟每在感激之余,萌动了少女的春心,多次喻示要以身相许,但一种难言的苦衷促使游万里婉拒了温柳烟的情深……与此同时,故事中多条副线在国恨家仇的矛盾交织中层层展开:既有中原侠士与大漠高手的恩恩怨怨,也有痴情侠士、侠女你怨我责误前缘的感情纠葛;既描写了瓦剌太师战士的凶残强悍,也刻划了大明君臣士卒的昏庸怯弱。温、柳两人历尽劫难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不是故事的结束,故事的最高潮是大漠高手与中原侠士为“忠”为“义”所进行的你死我活的厮杀:刹那间,爱弦骤断,“三才书生”本应向“琴痴”献上一颗炽热的爱心,但如今却是一颗血淋淋的头颅,那是一幅用碧血染成的“情”与“仇”的画卷……整个故事既缠绵悱恻,又惊心动魄,情节波澜跌宕、扣人心弦,一旦开卷,即催人不卒读不能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