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著杂谈篇

 

 

 

  这些年来,对梁著的作品多多少少记录了一些粗浅的阅读感受,但是面对宏大的梁著作品体系,所能领略体会的其实很少。有时重读或回想起某一部作品,也会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或感觉,这些想法或感觉多是零零碎碎,无法成文,在此通过这个帖子随意记录下来,文章短且泛泛而谈,也没什么意义,见笑大家,也请家园朋友不吝赐教。

 

 

塞外、古寺、异人、传奇──《龙虎斗京华》“楔子”随感
 

  阅读《龙虎斗京华》时,颇喜欢书中的楔子“夜雨空山 深宵来怪客 白云苍狗 古刹话前缘”,每次翻读之,常有一种不同于其它梁著之感觉。
 

  就背景而言,《龙虎》对于羽生先生来说应该是猝不及防的创作任务,主题是武侠小说,内容涉及擂台战和太极门。于是有了开篇的那首《踏莎行》和这段楔子。《踏莎行》可看作是对整篇作品的一个初步构思,即在这个创作主题下书写武林中风华绝代的一位奇女子的辛酸故事,包含有武林中龙争虎斗的一幕,其中龙争虎斗或许多多少少包含有“擂台战”的构思。
 

  或许由于文章的整体构思尚不成熟,于是有了这段“楔子”,从一位曾历经江湖风波的老人口中,讲出一段传奇的武林风云,使这段故事更为贴近于读者,另一个意义恐怕多多少少利用连载“楔子”的几天时间,更进一步完善构思。
 

  就整部作品而言,“楔子”起到一个故事叙述者的作用,同时“楔子”本身又带有几分武侠元素。
 

  江湖中人,游历塞外,夜宿古寺,得遇奇人,聆听武林传奇故事,单这几个武侠元素,其实也足以写成一部武侠作品。
 

  文中的时间是三十年,地点是塞外异域,羽生先生长于南方,但是在初次创作的笔触就指向了塞外,而且之后很多作品也是围绕着边塞大地展开的,塞外最终成了羽生先生此后创作生涯的一个“情结”,还珠楼主笔下有一个“蜀山”,羽生先生笔下有了一个“天山”。
 

  古寺、异人,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武侠题材,梁著之前之后的武侠作品都经常出现,按照武侠小说的一般发展应该就是“奇遇”了,由于“楔子”是起到一个叙述者的意义,因此“奇遇”成了“传奇故事”,这就揭开了《龙虎斗京华》的真正开篇。
 

  抛开真正的故事,“楔子”这个内容多少让人有点向往,谁不想一生中有过一两段象如同这样的经历,于武侠小说的爱好者而言,这种感觉或许更强?因此这段“楔子”不是武侠故事,但多少也表现了羽生先生之前积累武侠小说功底。
 

  看过一些记载,晚年羽生先生曾有意将改写《龙虎》,将10来万字的中长篇武侠作品改写成60万字的长篇作品,但可惜这个想法未附诸实施,如果真的改写成功的话,或许这段“楔子”会让人看到更多的武侠元素,但是现在只能感叹惋惜了。
 

 

太平天国
 

  当年我开始接触梁著的同时,即从其时零星的介绍中知道:梁羽生先生已然封笔,停止武侠小说创作;开始从事历史方面的研究,准备写一部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作品,这个资料应该是从某一套梁著中关于羽生先生介绍所看到的,当时对这部关于太平天国的历史小说充满期待,直到许多年后,方知这个计划未付诸实施。
 

  羽生先生未创作太平天国的历史作品,确实令人感觉遗憾,但是个人更觉遗憾的是,全梁著中未有一部涉及太平天国题材的武侠作品,只在《草莽龙蛇传》关于上官瑾的师承来历中涉及到太平天国的旧部,有时想起总有点意犹未足之惋惜。
 

  太平天国兴起于羽生先生的故乡广西,羽生先生之老师简又文先生又是研究太平天国史之专家,因此就先生本身而言,即晚年不从事于太平天国史之研究,本身所积累的史料及对认识、见解当非泛泛,以此学识驾驭一部长篇武侠小说,其成就至少不在写义和团的《龙虎斗京华》之下。
 

  早年读书太平天国多以正面评价为主,但近年所读的相关文章资料又多是负面评价,但是不管评价如何,这场长达十多年的运动本身就是很好的武侠题材,清廷高手同太平天国高手之间的生死搏斗达到了白热化,在羽生先生的笔下,将会呈现一幅波澜壮阔、激荡人心的画面。另外如果梁著中能补上这段历史,那么读者就可以见到一部完整的“梁著清史”或是“梁著反清史”,这对梁著中清系列而言无疑会更为完美。
 

  太平天国的题材的武侠在港、台武侠小说基本未见,这应该是这两地对太平天国采取否定的态度有关,而在大陆八十年代本土的某些中短篇武侠作品及武打电影,还是不乏这方面的题材,究其原因也应该是八十年代大陆对太平天国所持的肯定有关。其内容多不涉及太平天国运动过程,而多写运动失败后幸存者如何对抗清廷高手的追杀,保存剩余的有生力量,以除图后举,相关的小说现在没多大印象,因为多是刊登于当时的杂志中,比较有印象的是张宝瑞所写的《八卦掌传奇》,其中涉及到太平天国。电影有几部还是印象颇深,如《天国恩仇记》、《孤独谋杀者》。
 

  就涉及到的太平天国人物而言,很多作品喜欢围绕石达开而展开,或写他的旧部、或写他留下的宝藏,太平天国人物中,石达开的传奇经历也确实是比较适用于武侠题材。试比较一下,这些作品涉及的太平天国题材同《草莽龙蛇传》所写到的还是颇有相通之处。
 

  近十年来,这方面的小说和电影也已较少见到,这同近年来对太平天国的负面评价越来越大有关。后来在罗孚的一些文章中,羽生先生放弃这一部历史作品部分原因也在于此,为此也让和我同龄的许多梁著读者的期待最终成了一场空。
 

 

前五剑的人生选择
 

  《七剑下天山》中有“前五剑”和“后七剑”之分,“前五剑”是晦明禅师、白发魔女和卓一航三位隐居天山的高人亲传的弟子,分别为杨云骢、楚昭南、飞红巾、辛龙子、凌未风。他们都是出自天山,但却有着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人生结局,如书中所叙说的:“五剑中有叛徒楚昭南和介于正邪之间的辛龙子”,而即使是矢志抗清、行侠仗义的杨云骢、飞红巾和凌未风也有着不同的人生结局。
 

  “前五剑”处于改朝换代的动荡岁月中,在这个特定的年代里,是矢志抗清,还是顺从剃发易装、顺从新朝,抑或是隐居遁世?这样的人生选择不仅是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是所有的人所要面临的选择。“前五剑”最终从中各自选择了他们所要走的人生道路。
 

  他们的选择有方方面面的原因,但他们各自的出身也起着很大的影响:
 

  杨云骢,出身是明朝忠臣之后,虽然惨遭奸臣所害,但是自小必然受到忠君爱国之家教,且作为最得晦明禅师之心的徒弟(晦明禅师早年也是抗清将领),决定了他必然心怀故国,矢志抗清,只要清廷的敌人就是他的朋友。
 

  飞红巾,罗布族长之女,草原的公主,她对草原怀着深厚的感情,更有着一份重大的责任,决定了她必然要挥起自己的宝剑,抗击进入草原、屠杀其子民的清军。
 

  凌未风,鲁王旧部之后,父辈遭受清廷屠戳,而且也因清廷的诡计使他同爱人因重大误会而分手,他对清廷也有着不可妥协的仇恨。
 

  楚昭南,虽然同样身为汉人,但是父辈却是为官府所迫,无法谋生才逃至回疆,且自小长于回疆,使得民族的情结比较淡薄,加之其本性中缺乏侠义之心,造成了在感情受挫和富贵诱惑中变节投敌。
 

  辛龙子,本就是长于天山脚下的猎户,幼年又师从卓一航,其领受的师命是练武兼找回《达摩剑谱》和护花(看守优昙仙花),长住于天山,少有朋友也少有敌人,也感受不到世人的痛苦,从而也造就了他是非观念较为淡薄,介于邪正般的性格。
 

  最终“前五剑”沿着各自所选择的人生道路走下去,其人生结局也各不相同。
 

  杨云骢矢志抗清,最终同清廷高手于钱塘江边同归于尽,但其声名一直留传下来,鼓舞着抗清志士;
 

  飞红巾从感情创伤中走了出来,率领族人同清廷抗争到底,其声名也在草原中长久留传下来;
 

  凌未风凭借绝世武功重创清廷高手,令清廷为之胆寒,而且还为创立天山一派作出自己的贡献;
 

  楚昭南则是很长时间成为清廷高手的代表,也是抗清侠士最为可怕的敌人,最终在易兰珠剑下自刎;
 

  辛龙子找回了《达摩剑谱》,其武学成就最终能够同晦明禅师、白发魔女传下的传人分庭抗礼,而且还成就了桂仲明开创北支武当一派。
 

  从各人的成就看,“前五剑”虽然选择的人生道路不同,但他们都有各自的成就,称得上那一时代的“武林精英”。
 

  “五剑”中有叛徒楚昭南和介于正邪之间的辛龙子,“七剑”加上“天山之友”的刘郁芳,则都是英雄儿女,但是相比较下“前五剑”的人生道路无疑更为精彩些,就文学创作而言也更为生动一些。原连载本中是“前五剑”加上易兰珠、武琼瑶称“前七剑”,修订本方改为“前五剑”,个人认为这个改动较为成功,因为“前五剑”、“后七剑”各自代表着一个时代,而加上易兰珠、武琼瑶前后人物过于重复,时代感也变得模糊,改动之后显得清淅很多。
 

  “前五剑”本身这或许也就是电视剧《七剑》第一部选择了书中描述较少的“前五剑”故事加以改编开拍的原因之一吧,不过现在据说属于“后七剑”故事的第二部好象变得遥遥无期了。
 

 

楚昭南的才干
 

  《七剑下天山》中楚昭南身兼天山派的叛徒和清廷高手的代表,是主角凌未风最主要的对手。对这一主要的反面人物,书中除对其背叛师门、捕杀同门、贪图富贵等卑劣品格加以批判的同时,也充分表现出他过人的才干。
 

  武功:初次阅读,总觉得他在武功方面被凌未风压得死死的,未免对其有几分轻视,但其实论武功而言楚昭南已达到非常高的水准。在杨云骢死后的十多年间,楚昭南已名列武林中三大名剑,同傅青主、石振飞两名前辈分庭抗礼,成为反清侠士眼中可怖的魔头,其剑法、临阵经验、应变都达到极高的水准。后期虽在艺成下山的凌未风面前稍显逊色,但是对阵桂仲明等还略占上风。
 

  政治眼光:除武功外,楚昭南的政治眼光颇强,每每能够选准机会进行政治投机,先从纳兰秀吉处投至吴三桂,再反吴三桂投靠清廷,每次都是押对了宝,换来自身的“飞黄腾达”,尤其是早早看出吴三桂反清必败表现出其眼光不凡。
 

  临阵调遣:这方面即使是其对手凌未风也是非常佩服的,在“群雄救珠”一役中,他能够从混乱的战局中看出双方各自的优劣,从容调遣分派人力,加以应对。另外在同凌未风初战单打独斗失利,之后也未再逞强,几次交手都是利用手中的人力资源优势组织围攻,天牢、长街、冰河三役都是几乎将凌未风近至绝境,同齐真君联手一役更是作了充分准备,称得上不打无把握之仗,只是对手凌未风实在太强,每每能够扭转战局,最后冰河一役虽然得益于凌未风的旧病复发,但是能够迫得凌未风大耗真力,旧病复发,也是由于楚昭南的围攻所致。
 

  同僚关系:楚昭南投靠清廷之后,同原清廷高手王刚、成天挺切磋武功,分别都是打成平手。但是后来从王刚、成天挺的表现看,实在要比楚昭南略逊一筹,王刚败于桂仲明手下,成天挺同桂仲明也只是伯仲之间,而楚昭南则多少要略占一点上风,而之后成天挺更多是作为楚昭南的副手,服从其调遣,从中多少可以看出楚昭南在比武时有所保留,顾全对手的面子。另外楚昭南虽然武功不在齐真君之下,但对其还是相当尊重,一口一个“老前辈”,使得如齐真君这般高手也服从其战局调遣,更见其不凡之处。
 

  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这方面不必多说,出卖捕杀同门,为了《达摩剑谱》,毒杀好友辛龙子,甚至对同僚之死也是幸灾乐祸,令人暗中心寒,但是这份毒辣却更能助其挤掉同僚中的竞争对手,继续高升,因而捕获凌未风一役楚昭南是独得大功。
 

  无论从那一方面看,楚昭南堪称一名出色的反派,可惜没有留下传人,否则天山派多了一支这样的反派旁支,整个“天山系列”会精彩得很多。同样或许由于楚昭南身上出色之处引人注意,无论是电影的《七剑》还是电视剧的《七剑》,导演都将楚昭南超越了杨云骢,成为晦明禅师门下的大弟子,更加左右着剧情的发展。
 

 

江南八侠 雍正 年羹尧(上)
 

  《江湖三女侠》的主线是以吕四娘、甘凤池为代表的“江南八侠”带领其他反清侠士同雍正的清廷所进行的一场场殊死搏杀,最终以“宝剑屠龙”为大结局。这个自清传下的野史故事,以其独特的传奇性被广为流传着,成为广大说书人、小说创作者所喜爱的题材,书写了一段段精彩的故事篇章。
 

  同是“宝剑屠龙”的题材,在不同的作者笔下却有着各自的精彩。
 

  羽生先生的《江湖三女侠》所描绘的是吕四娘、甘凤池自青岛彩花一案起便同四皇子允祯(后登基雍正)进行针锋相对的争斗,既有反清复明的国恨,又有因文字狱蒙祸的家仇,中间穿插着种种的武林纷争,最终以吕四娘诛杀雍正而终结。
 

  而当年在香港一度与梁羽生、金庸鼎足成三的蹄风,在其名作《游侠英雄传》、《清宫剑影录》中,其内容是清宫落难的四皇子,为独臂神尼所救,指引至少林寺学艺,艺成下山一度闯荡江湖,先后结识了年羹尧、以甘凤池为首的江南八侠,在他们的协助之下夺得皇位。而江南八侠帮助雍正的目的在于寄希望雍正致力于消除“满汉之别”,取消满人特权,恢复汉人本来的衣冠。但是登基后的雍正背信弃义,毒杀、捕杀昔日兄弟,数人丧生,幸存的甘凤池、吕四娘等亦不断遭到通缉,九死一生,最终结局亦是宝剑屠龙。这部作品当年在香港受欢迎程度,据说是不在金梁作品之下。
 

  类似以上的作品还有许多:如大陆武侠《血染铁袈裟》,写的是雍正火烧少林寺,吕四娘、甘凤池等八侠同少林寺弟子向雍正复仇,最终血剑屠龙。将吕四娘、雍正的故事同火烧少林寺联系在一起还有许多。而台湾独孤红涉及这个题材的作品《豪门游龙》系列的提法同《游侠英雄传》颇有相似之处;八十年代香港著名武侠剧《大内群英》则是取雍正结识吕四娘等帮助夺取皇位,之后背信弃义终为吕四娘所杀,甚至香港新派武侠之前的“广派武侠”中,对雍正、八侠的故事也有提及,提法同《游侠英雄传》有所相似,另外有一些故事则单述吕四娘孤女复仇,宝剑屠龙,故事中未提及江南八侠。
 

  上述中可以看出,小说作者对宝剑屠龙的创作分为两条不同的路径,一为《江湖三女侠》中双方自始至终是对立、搏杀,一为刚开始是盟友,之后由于雍正背盟而反目成仇,最终结果都是宝剑屠龙,而中间还有一个基本相似的情节则是“篡改遗诏”。第一题材江南八侠的最终目的是驱赶满清;而第二题材则是争取汉人的权利,相比较之下,第一题材更为对立,而第二题材温和一些。不过阅读《游侠英雄传》及相似题材之余,也有一个想法,则是独臂神尼、江南八侠等将一切希望寄于雍正身上,似乎有点不切实际,毕竟成功与取决于雍正一身,对雍正背盟几无约束之法,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换来了“宝剑屠龙”的复仇结局。
 

  再看以上各个不同的故事,似乎可以看出,采用第一种说法的除了《江湖三女侠》外,多为大陆地区的武侠作品;而第二种说法的多为港台地区的作品。几年前曾在一位熟悉港台武侠的专家处了解到蹄风的政治立场偏于右倾,对比羽生先生供职于左派报刊,似乎简单可以得出偏左武侠喜欢第一种题材,而偏右的武侠喜用第二题材,当然应该不是那么绝对。
 

  对比两个题材,称得上各有各的精彩,题材本身无优劣,主要是作者的创作功力,就我本人而言,喜欢《江湖三女侠》,但是也觉得《游侠英雄传》有其精彩独到之处,称得上武侠精品之作。
 

 

江南八侠 雍正 年羹尧(下)
 

  江南八侠:自清代流传于民间的传奇人物,且多数是历史上可考人物,活跃于清初康、雍、乾时期,独有的传奇色彩,成为清以来小说家喜欢书写的人物,晚清陆士谔的《八大剑侠传》,应该是较早为八侠写传的小说,之后又陆续有多名作家创作八侠传奇的作品。
 

  在不同作家的小说中,“江南八侠”人物稍有差异,如《江湖三女侠》中“八侠”分别为了因、周浔、路民瞻、曹仁父、白泰官、李源、甘凤池、吕四娘,这个提法基本同陆士谔的《八大剑侠传》相同,台湾独孤红的“血滴子”系列作品中,“江南八侠”所列的人物也基本相同,另外在一些资料“李源”也称“吕元”。而大陆的《血染铁袈裟》和蹄风的《游侠英雄传》中人物则稍有差别。前者改动不是很大,而后者相差较大,相同的有甘凤池、白泰官、周浔、吕四娘、路民瞻,另三人分别为路民渚(路民瞻之弟)、王春明、司马瀛。比较之下,涉及“江南八侠”作品中,甘凤池、白泰官、吕四娘基本都是榜上有名,路民瞻、周浔列名的时候也较多,之后排名榜大约是了因、曹仁父、李源。而论八侠的名气,前三名应该是吕四娘、甘凤池、白泰官。
 

  另《江湖三女侠》中提及“江南八侠”的师傅为独臂神尼,金庸的《鹿鼎记》也支持这个说法,但是其余的作品则各有说法。
 

  吕四娘:吕四娘是八侠中比较著名的人物,她身上最大的传奇色彩莫过于“宝剑屠龙”,且基本涉及吕四娘的小说和影视作品都会涉及“宝剑屠龙”。至于吕四娘的身世多数说法是吕留良之孙女,但蹄风的《游侠英雄传》中则对这一说法予以否认。另吕四娘在《江湖三女侠》中提及丈夫为沈在宽,另有部分作品为朱蓉镜,而且后一种说法多一些。
 

  甘凤池、白泰官:以上两人在野史、传奇的名气也很大。甘凤池足以同吕四娘相提并论,其形象多为“大侠“,而白泰官稍逊一点,但也经常提及,甚至在“广派”武侠作品《洪熙官大闹峨眉山》还有出场。
 

  了因:了因在不同作品的形象差别也是较大,时为正面人物,时为反面人物。《八大剑侠传》、《江湖三女侠》、《血染铁袈裟》(书中不叫了因,但是人物形象基本相同)都为重要反派人物,而独孤红、蹄风等作品中则为正面人物。其中在蹄风的《清宫剑影录》、《龙虎恩仇记》等作品中,了因江湖辈份低于独臂神尼半辈,为周浔之师,也是献身于反清大业。
 

  雍正:围绕雍正的传奇故事也有许多,除了同江南八侠、吕四娘联系在一起外,还同另一传奇人物“童林”系列也是联系紧密,雍正是武侠小说家比较喜欢写的帝王。相关作品中比较常写到的题材是雍正早期化名投入少林学艺、篡改遗诏夺位、登基后火烧少林寺、死于吕四娘剑下,主线相似,内容则各有不同。
 

  年羹尧,作为雍正最得力的助手,之后又被雍正诛戳,基本上涉及雍正的小说也会提到年羹尧,其中独孤红的血滴子系列是以年羹尧为第一主角。围绕年羹尧身上的传奇故事也有许多,但是多数提及他曾得自风尘异人传授艺业,又兼学少林功夫,《江湖三女侠》中采用了这一说法。年羹尧是助雍正夺位的大功臣,但也是雍正诛杀功臣及江湖中人最大帮凶,因此在多数武侠作品中是作为反派人物存在,但也有个别作品写其身负反清使命助雍正登基,以图有朝一日执掌兵权反清复明,但是掌权之后却不忍背叛雍正,之后还是死于雍正之手,因此有一些小说、电影对其还是充满同情,将之作为正面人物,如独孤红的《满江红》等。
 

 

抗清劳模关东四侠
 

  武侠世界中,最受读者关注的一是主角,二是绝顶高手,他们汇聚万般光芒,发散出独有的光环,赢得万千瞩目。
 

  武侠世界中,还有一种人,虽然不是主角,武功也不是绝顶,甚至称不上多大的作为,但仍然让人难以忘怀,因为一种信念、一个“侠”字。《江湖三女侠》中的“关东四侠”,正是这样的一种人。
 

  “关东四侠”论名气、武功不如同时期的“江南八侠”,在武林中也称不上顶尖高手,但是他们的作为,无愧于一个“侠”字。他们矢志于“反清”大业,同清廷高手历经一场场生死血战,令得“四侠”之名始终同“八侠”并驾齐驱。
 

  当双魔率领血滴子血洗太行山,屠杀北方武林人士,四侠仗义出手,勇斗双魔,虽然最终不敌,却是大挫双魔之威,大张武林正气。之后闯皇宫、斗铁掌帮、拼了因救方今明、再闯皇宫斗雍正,几乎每一场大规模的血战都离不开“四侠”的身影,老四陈元霸力托铁闸救群雄,死得壮烈。晚年隐居邙山的玄风道长,回顾四侠走过的历程,当觉无愧于心。
 

  每一次生死搏杀,也有助于四侠武功的进步。从太行之战四侠不敌双魔(当然也有场外因素),到铁扇帮之战已经勉强能够对阵韩重山、董巨川,之后血拼了因更是略占上风,直至晚年玄风道长终于步进一流高手之列。
 

  综观四侠,他们有着嫉恶如仇的性格,有着不畏强横、勇于搏杀勇气,有着救死扶伤,抚孤恤苦的仁心,更有着不甘奴役、勇于抗争的民族气节,堪称正义之士的典范。
 

  在《江湖三女侠》中,就一个整体而论,四侠绝不逊色于八侠。后者中有叛徒了因,而且八侠的更多靠吕四娘、甘凤池、白泰官在维持,不若四侠如同一体。论成就而言,四侠无法与八侠相提并论,但是在体现一个“侠”字之上,四侠绝对无愧于人。
 

 

评书 奸臣 封王
 

  我很喜欢读评书,也很喜欢读武侠小说,而羽生先生的小说在一定程度称得上兼有评书与武侠小说之长,所以我最喜欢读梁著。
 

  阅读过的评书很多,觉得多数评书有以下共同特点:
 

  两样很不值钱。一是小兵,打一场仗动辄领兵十万,三、四十万也是常有的事,而且士兵的多少基本对战局影响不大,如李元霸以一已之力打败四平山反王一百八十万联军。二是封王,皇帝褒奖立功之臣常常是封王,而绿林好汉当反王也是随意性的封王。
 

  奸臣通常都是对内陷害忠良,对外通番卖国。而最大的罪行还是通番卖国,借以彰示其罪大恶极。
 

  小时候读书觉得这种写法理所当然,后来慢慢多读点其它书,知道战争其实要复杂得多,并不是只靠双方将领单挑,王位也不是随便可以封的,而奸臣也不是一定就附加勾结异族。
 

  羽生先生自小喜欢读评书,积累了大量的评书素材,因此他的小说带有很多评书的影子,曾有评论者认为梁著最适合出现在评书场。《白发魔女传》是羽生先生“新派武侠”的代表作,确立了梁著新武侠的地位,但是从《白发》中的某些内容情节还带有些评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在书中作为奸臣的代表魏忠臣除迫害东林党外,还勾结满州,而且对满州使者表现得很卑躬屈膝。之后的《萍踪侠影录》在描述大奸臣王振时,也提到其勾结也先,目的是借外族之手实现当“儿皇帝”的愿望,后来阅读有关史料知道这两名奸臣并没有勾结异族。
 

  另一个情节是写到反面人物神大元、神一元时,提到他们投靠张献忠,被封为“一字并肩王”,这个细节也是评书中经常出现,特别是写绿林好汉的时候。
 

  如这种细节,在梁著作品中还有许多,不过中后期之后比较少了一些,最明显的一个细节就是连载版《武当一剑》中的魏忠贤,照样迫害忠良,但却没有勾结满州,多少有几分御敌之意,从中可以看出羽生先生后期评书风格淡了很多,同时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
 

 

说说“下天山”
 

  《七剑下天山》书名向为读者所称道,同民国武侠大家郑证因作品《七剑下辽东》前后辉映,但是“下”自“天山”比起前者更带有几分“非凡尘高人御剑飘至的浪漫意境。
 

  综观全书,“下天山”究竟何指?不同的读者似乎众说纷纭。
 

  连载版有“前七剑”和“后七剑”之分,而新修版则有“前五剑”和“后七剑”之别。
 

  不论是“前七剑”和“前五剑”,其渊源均是来自“天山”,从“下天山”开始走进乱世,独立踏足自已的人生道路。
 

  但是“后七剑”的桂仲明、冒浣莲、张华昭其出身并不是源自于“天山派”,尽管桂仲明之生身之父石天成也曾天山学艺,但桂仲明一身武学并不得自生父。而同样连载版中归属“后七剑”的“刘郁芳”也并不是源自天山。全书中主要讲述的是“后七剑”的故事,从这一意义上“下天山”多少有点勉强。
 

  再从全书的最终结局“英雄儿女隐天山”上看,最终“后七剑”的结局也多是归隐,但又不是真正的归隐,而书中对各人结局的交代中看,真正归隐天山的也只有丈夫李思隐战死之后的武琼瑶,而连载版中的凌未风和刘郁芳都是时常下山,桂仲明和冒浣莲的隐居地也不在天山,而易兰珠和张华昭也并未壮年归隐,总而言之,“下天山”所指也并非全书的结局。
 

  对于“下天山”之说的理解问题,个人感觉上多少可以结合书中的情节解读一下吧。
 

  “前五剑”抑或“前七剑”源自天山而“下天山”比较可以理解,但是书名同样适用于“后七剑”,尽管有部分人不是源自天山,但他们都是经历了上天山而“脱胎换骨”,最终再“下天山”。因此“后七剑”下天山所指是否为群雄救珠后上天山,各人历经一番奇遇之后再下天山。
 

  分别谈一谈各人身上的奇遇。
 

  凌未风得上天山得到晦明禅师临终传下的拳经剑谱,之后从略胜于楚昭南的一流高手迈进绝顶高手;
 

  飞红巾上天山历经所救下易兰珠得而复失,最终却解脱了缠结于心中数十年的心魔,而重回到叱咤风云的塞外奇侠时代;
 

  易兰珠上天山成为“后七剑”中唯一艺兼南北二峰绝艺之人,在武学上迈进一大步;
 

  桂仲明上天山得遇辛龙子,一番交手为其日后真正承受“达摩剑谱”开宗立派埋下伏笔;
 

  张华昭上天山成为完成卓一航遗愿之人,而得白发魔女传艺,又得凌未风所授的兵器,更成为卓一航门下之人,在人生修为上亦进一步;
 

  冒浣莲上天山成为唯一妙解晦明禅师临终偈语之人,表现出她身上独具的“慧根”;
 

  武琼瑶是“后七剑”源自天山而“下天山”之人,是“后七剑”中的一张崭新面孔。
 

  对比一下,除了武琼瑶之外,其余“后七剑”之“上天山”给予每一个人都是一次脱胎换骨的提升,之后再次“下天山”多少都给人以一股面貌焕然一新之感,其中易兰珠的表现最为明显,从“七剑”比较边缘地位逐步朝向中心地位迈进,且最后手刃叛徒楚昭南之机会亦留给易兰珠。再从这个意义上看,新修版“后七剑”以冒浣莲代替刘郁芳,亦有其道理,因为刘郁芳之前并未“上天山”,也谈不上“下天山”,而修订版结局刘郁芳未同凌未风一起,更谈不上“下天山”,当然修订版主要原因在于后者。
 

  同时自“下天山”进入回疆战斗开始,“后七剑”下式成为一个“天山七剑”的战斗群体,之前多少是各自为战,但是之后很长一个时期都是以一个团体于回疆战场上同清兵作战。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的《七剑》,都对内容情节改编很大,但是有两点把握得较好,一是不是出身于天山的傅青主、武元英、韩志邦同样是天山得到晦明禅师授予宝剑,完成了个人的脱胎换骨,二是之后下山同出身于天山的四人结成一个“七剑”的团体进行作战,在这两点上,亦多少同小说暗合。
 

  当然,对于“下天山”还应该有很多的解读,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书名确实带着一股脱欲的意境而为人所称道。
 

 

假如情节发展是这样之一?读春水《关于〈白发〉的碎碎念》随感


  卓一航不禁说道:“练姑娘,我看他真是不知道了。你用酷刑迫供,只恐他会胡乱招认,连累了好人。”玉罗刹道:“你怎么知道他是想胡乱划供?”卓一航道:“你不看他的神气,他分明是在心里比较,看哪个伙伴和他交情差,就招供谁,练姑娘,我怕看他这个样子,你还是痛痛快快赐他一死吧!”玉罗刹道:“你倒慈心!”但终于飞起一脚,结结实实的向他背心死穴踢去。郑洪台一口鲜血喷了出来,双眼一闭,终于死了。
 

  卓一航沉吟良久,募地剑眉一挑,长剑出鞘,面对玉罗刹,正容说道:“练姑娘,今晚承你援手,诛杀满洲奸细,卓某深为感激。但你辱我祖父,又伤我同门师兄弟,无论是作为卓家子孙,还是武当弟子,于情于理,一航都应向你讨个公道。而今就在此地向练姑娘讨教几招剑法,请出招吧。”
 

  玉罗刹怔了一怔,脸挟寒霜,愠道:“你要跟我比剑?你是我的对手?”
 

  卓一航道:“一航深知练姑娘剑法高超,就剑法而论我绝不是对手,但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卓某既身为卓家子弟,又系武当门人,就算最终死在姑娘剑下,此战也势在必为。”
 

  此言说得斩钉截铁,玉罗刹不由暗自愤恨,心道“你既不知进退,就先让你吃吃苦头吧”。念及此引剑出鞘,说道:“你进招吧。”
 

  卓一航左手一捏剑诀,说声:“得罪了。”长剑一扬,直指玉罗刹左腕,剑势迅捷,暗伏着几个厉害后着,正是武当“七十二路夺命连环剑法”之“金针渡劫”。此招已深得上乘剑法之精要,但是卓一航出招时却明显避开了要害部位,虽然他心内明白玉罗刹的武功远在他之上,即便使出全力,也难过百招,倘一疏虞,恐有生命之忧,但出招之际还是不自觉地有所保留。
 

  玉罗刹何等行家,见卓一航出手之势,心内已明白几分,只见她不避不内,长剑信手一挥,毫不费力地解开袭来之剑,双剑相交,卓一航手上一震,不由自主地退了三步,倘若玉罗刹这时跟着进招,卓一航立时要伤在她的剑下。
 

  玉罗刹待他站定,冷然道:“要比剑就比剑,婆婆妈妈算什么?我要看看名震天下的武当剑法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卓一航心中惭愧,知道自己武功远不如她,但此战势在必行。清啸一声,上前挥剑进招,只见七十二路连环夺命剑法使开,招中套招,式中套式,果然是大家剑法。卓一航武功在第二代弟子之中首屈一指,剑法使开自有独到之处。玉罗刹心下又不忍伤他,见招拆招,见式破式,一时间倒也旗鼓相当。只是每当玉罗刹随手回击数剑,总是迫得卓一航转攻为守。

  玉罗刹神态悠闲,含笑玉立。卓一航剑还在手,胸前衣服却破了两个洞。
 

  卓一航说道:“我败了,多谢练姑娘手下留情。”
 

  玉罗刹说道:“你既已败了,还有何话说?”
 

  卓一航说道:“今蒙练姑娘手下留情,一航心下感激,家门之仇也无颜再报,从此揭过,他日姑娘登临寒舍,一航自当以朋友之谊相迎。只是一航今日之败,是自已学艺不精,异日武功有成,自当再以师门武功再向姑娘请教。”
 

  玉罗刹说道:“怎么,你还要跟我比剑。”
 

  卓一航说道:“武当派有五人伤在姑娘剑下,就算一航不出手,也会有别的同门向姑娘讨个公道。而耿师弟的两根手指是为卓家伤的,于情于理,一航断无袖手旁观之理,所以他日免不了再行得罪,如能伤在姑娘剑下,也能让一航心安。”
 

  玉罗刹说道:“好,你去吧,你记住,下次交手,我不会再留情。”
 

  卓一航双手一揖,说道:“一航但盼伤在姑娘剑下,此生无憾。就此别去,后会有期。”言毕转身而走。
 

  玉罗刹看着卓一航远去的身影,眼中不自觉地流下两滴眼泪。而她不知的是,卓一航此时也是天旋地转,心下百感交集,饱受折磨。
 

  良久,玉罗刹回过神来,转身对一旁的岳鸣柯说道:“喂,你到底是哪一派的高人,我想见识见识你的武艺。”
 

 

说说“女侠厉胜男”
 

  这是我第一次从梁著中看到的关于厉胜男的评价,出自《牧野流星》第一回段仇世道:“听说他是和前辈武学大师金世遗同一代的人,两人曾经几度交手,互有胜负。后来死在女侠厉胜男的剑下。”在此之前,所接触的厉胜男是在连环画《玉弓奇缘》(根据长城电影《云海玉弓缘》所编写)中所看到的形象。当时还没有开始阅读《云海玉弓缘》原著,所以也不觉得“女侠”的称呼有什么不妥。但是不久以后,我阅读了《云海》原著之后,感觉厉胜男压根不是什么“女侠”,之前多少上了羽生先生一个当,也有点怪羽生先生用词有点不严谨,“女侠”两字怎随随便便用于厉胜男身上。
 

  近些年回过头看看这个问题,倒觉得“女侠”这个说法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因为《牧野》中“女侠”并非代表着真正的厉胜男,而是她在数十年后所得到的一个评价,那么厉胜男有没可能得到后世这样的“评价”?
 

  厉胜男生前并非“女侠”,这在她的时代应该是不存在争议的。爱她的人也好,恨她的人也罢,各种评价不少,但是所得到的评价都不会是“女侠”,当然在某些人的眼中有可能,如她在云中现家中所救的那个“村女”吧,但是那“村女”不是武林中人,不可能将她的事迹宣扬,而且这般事迹对梁著武林正派之士来说,是很普通的事迹,即便宣传,也不可能太大的反响。那么后世的厉胜男如何成为武林钦仰的“女侠”呢?
 

  探讨这一问题,可能要从厉胜男生前的功绩和罪恶两方面同时入手。
 

  厉胜男功绩:诛杀武林大魔头孟神通,虽然目的是为报家仇,而且孟神通当时也命不久矣,但亲手诛杀孟神通的毕竟是厉胜男,日后人们最可能记住的依然是厉胜男,这对武林而言确实称得上流传后世的一大功绩。除此之外,厉胜男在邙山之战也间接帮助了武林正派,其时金光大师也对其有好感,有这个想法的人多少还会有些。
 

  厉胜男的罪恶:杀害茶馆的那对老夫妻;对谷之华下毒,使得谷之华在病床中躺了三年,差点丧命,连带害死了两名邙山派弟子,以上应该为其两宗最大的罪恶。
 

  厉胜男还有过不算是太大的罪恶,但违背侠义道宗旨的行为。如作弄甚至折辱武林正派之士、如编造谎言,使金世遗和谷之华不能在一起,如同唐晓澜的最终决战,差点杀唐晓澜于玉弓之下,而自己最终也陪上了生命。
 

  以上大概为厉胜男一生的主要事迹,那么不妨从中评估一下这些事迹对后世的影响吧。先从罪过说起。杀害茶馆那对老夫妻,这无疑是厉最令人发指罪行,在武侠世界尤其是梁著武侠中,杀害平民百姓要比杀害武林中人罪过要更大一些。但是这件事只有金世遗和厉胜男知道,金世遗估计也不会对谁说,同时杀害平民百姓虽然罪过大一些,但是受关注也会更少一些,因此这件事实际上没有其他外人谁知道,也就谈不上影响厉胜男的评价。
 

  下毒谷之华,连带害死邙山派两名弟子,这是哄动武林的大事,也是邙山派的奇耻大辱。这件事的最终结局是厉胜男临终时交出解药,而且香消玉殒,这也一定程度上部分抵销了之前给邙山派和谷之华所带来的伤害。谷之华不可能一点都不记恨厉胜男,但善良宽容的她也不会将这种仇恨延续下去。两名邙山派弟子虽然死得冤枉,厉不死的话这段仇恨不可能化解,但是厉胜男毕竟也最终身亡,所以邙山派而言这段仇恨也就算作个了结。
 

  厉胜男同唐晓澜比武,虽然用了一些不那么光明正大的手段,但是毕竟也是凭真本事再赌上生命,使得唐晓澜最终亲口认输。这对天山派来说当然是一种耻辱,对唐晓澜的朋友来说也会由此而憎恨厉胜男,但是或许对刚踏入武林的各大门派的弟子来说,多少会产生一种钦佩之心,毕竟能够凭借自已的力量,登上第一高手的宝座,是每一个武林中人的梦想,正邪两派中人概不例外,但这个梦想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确实太遥不可及了,所以即便不赞成她的手段,也多少会有佩服之情,某种程度上也可以将之作为对自己及本门派的一个激励,特别是对如段仇世这般介于正邪之间门派出身的人这份感激会更强烈一些。同时在强大的天山派面前,要说其它门派所有的人毫无半点芥蒂之心也不可能。这样一来,随着岁月的流逝,上一代人的故去,当年的弟子成为主角之时,对厉胜男的那份憎恨之心越来越少,而敬佩之意会越来越多,所以说到厉胜男的坏话会越来越少,好话会越来越多,这场比武的细节会越来越模糊,最终只剩下一个结果,数十年后,武林中人提起厉胜男时,大多数会是“当年击败天山派掌门的那位奇女子”这样的话语。
 

  再就功绩而言,厉胜男亲手杀死孟神通,这是人人都能看到的,更何况之后孟神通的徒子徒孙还数度为祸江湖长达数十年。这样一来,武林中人谈论起阳赤符、阳浩、阳继孟的时候,总离不开孟神通,谈着谈着就会谈到孟神通死于厉胜男手上,同样随着时间推移,当年的细节如唐晓澜在比武重创孟神通,清廷高手埋下炸药,痛禅上人还施展“佛珠降魔”等细节出没人记住了,江湖流传的只会是一个最终结果。因此当年诛杀孟神通,厉胜男其实功劳不是最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功绩会变得越来越大,超过了其他当事人。
 

  而厉胜男生前既帮助过某些正派中人,也折辱过某些武林高手,比起上面提到的几件惊天动地的事,这些其实都不算什么,随着时间推移,都会变得烟消云散。
 

  最后一个原因,厉胜男毕竟是当时江湖中“神级”人物金世遗亲口承认的妻子,在金世遗强大的光环下,武林正派中人提起厉胜男时也会多多少少扬善隐恶,这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厉胜男的正面评价。
 

  这样一来,数十年后,原本不是“女侠”的厉胜男,在后人口中就变成了“女侠厉胜男”,这多少也告诉我们,史书中记载的人物其实很多都是偏离他们原来的面貌。
 

 

关于《慧剑心魔》的一点猜想
 

  1966年5月15日,《大公报》连载的《龙凤》结束,8天之后,《大公报》连载了《龙凤》的续集《慧剑心魔》。《慧剑心魔》是“大唐系列”的最后一部作品,可说是直接影响“大唐系列”的整体成就。对于“大唐三部曲”羽生先生应该是做过整体构思的,单从书名看,“侠”、“缘”、“慧”三个字已然蕴含着不同的创作主题,书名《慧剑心魔》更是表明创作主题多少同佛学相关,而且书中开篇通过王燕羽一家的命运,揭示了一个“冤冤相报”的悲剧,那么就梁羽生的早期构思,有否通过佛法化解这种冤冤相报的悲剧,以实现主题的升华,如此“大唐三部曲”起于窦王两家仇杀,最终在佛法的化解下,了结了仇杀,一前一后成就了一个完整的结构,则“大唐系列”将成为梁著最为成功的一个系列作品,但是作品最终没有这样发展下去。使得精心打造的“大唐系列”变得虎头蛇尾,长期为人所诟病,这不得不让人为之深感遗憾。
 

  至于其中原因,同样从作品的连载时间就多少可推测出几分答案。上段提及《龙凤》连载结束时间为1966年5月15日,第二天就是1966年5月16日,这是一个令大多中国人刻骨铭心的一天,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开展文化大革命的通知,通知的发出标志着全国范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中国从此进入了十年动乱时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对于中国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是沉重的,即便身处香港且从事武侠小说创作的羽生先生也不能独善其身,《龙凤》和《慧剑》的连载间隔了8天,那么在这8天里,《慧剑心魔》的创作方向是否发生了大的调整,本该用佛法化解仇杀成为以杀止杀,整部小说“佛禅”的意味不深,代之为一场场的决斗,这样反而多少也有点文革时期“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感觉,以“佛”取胜变成了以“武打”取胜,虽然其中不乏精彩的章节,但就创作水平而言却是不见突破反而下降。
 

 

关于厉复生的来历


  厉复生的身世《冰河》中失之交待,个人试设计一下。《云海》一书中不是曾提及厉家兄弟厉伯子和厉仲子我出海外寻宝,终寻至火山岛。哥哥回家报讯,遇巨鲸、海盗,飘流了近十年始回家中。厉伯子被海盗所俘,与海盗船中一女盗成婚,生下一子,然女海盗终不不愿随厉伯子回家,厉伯子只有偷偷离去,但留下了家传武功秘籍。后其子又娶妻生子,即是厉复生。其祖母、父母在海上或受官兵袭击或是海盗之间内哄,其祖母、父母都身亡,遗下厉复生,又依着厉伯子当年的指示,寻到火山岛,得到厉昐归留下的某些武功心法及原两只金毛*,后回归中土中被人误导误会了金世遗与厉胜男之事,遂发生了《冰河》中的一系列故事。
 

 

说说梁著不同时期的反清斗争
 

  从清代入关开始,至清廷灭亡止,长达三百年间抗清的斗争一代一代地持续下来,直至最终的胜利。然而考察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主题虽然不变,但是具体抗争的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个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前期主要集中于顺治、康熙两朝,抗清斗争应该是清朝入关后,南明政权及各地义军抗清斗争的延续,抗清侠士多数是从属于残留的抗清势力,或是鲁王旧部、或是李定国、李来亨的部众,抗清侠士奔波努力最主要目的是协助这些势力抗清,将这部分残余的力量保存下来,作为抗清资本,然而最终还是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
 

  中期主要是康熙末年至乾隆年间,清廷统治稳固之后,各地反清势力均被剿灭,这时抗清斗争形式基本是从公开走向地下,甚至只能说是不断逃避着清廷的追杀,所能形成对清廷的威胁已经是很小。抗清侠士更多的是以孤胆英雄的状态,在逃避追杀的同时向朝廷发出抗清声音,存在的意义在于向清廷宣示着一种不妥协不合作的精神,他们基本承认了清廷统治稳固,推翻清廷非一、两代人的事,甚至对清廷统治者在特定的条件下也产生了有限的认同,将之同尼泊尔、印度等严格区分开来,协助乾隆控制西藏。在这种形势下,抗清侠士多是放弃了公开树起旗号反抗的盲动,也放弃了广泛发动基层民众作无谓的牺牲,而更多的是以他们的存在宣示着抗清的斗争还在继续,努力将这种精神、这点火种传下去。而延续下去的,不仅是一种精神,或许还有一种文化、一种传统,即拒绝满清对汉族的同化,因而梁著清代系列中,多数反清侠士予人心目中的形象都还是清代以前的传统汉服,很难想像如杨云骢、凌末风、唐经天、金世遗、金逐流等拖着一根长长的发辫,整部小说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巧妙的回避,或许多少也有对传统文化的一个固守,也正因此,许多梁著清代系列的作品在拍成影视时作品年代大都变换了朝代,改清为明。而未变换朝代的长城版《云海玉弓缘》,其人物装束也还是以明代为主。
 

  康熙末年、乾隆期间,反清侠士除了应付清廷的追杀外,甚至少用直接的暴力手段加以还击,如乾隆年间,除面对清廷组织的数次对武林抗清剿杀行动进行反击外,抗清侠士基本没有主动进攻。较为特殊是在雍正统治期间,双方暴力斗争不断,扑杀与刺杀交替发生,其原因除了这是反清斗争的组成部分外,还更应归结于雍正同武林的关系太过密切,雍正出身于少林又火烧少林,其曾在江湖数年,期间同反清侠士结下了数不清的仇怨,雍正既是清廷的皇帝又是武林中人,所以刺杀雍正既是抗清斗争的一部分,从另一方面意义上也可以视为了结武林恩怨。因此宝剑屠龙得手之后,抗清侠士基本没有再采用同样的手段。
 

  清廷中后期至末期(嘉庆至宣统),这时清廷的统治已渐趋于没落,民生日艰,这个时期掀起的抗清斗争既是前一阶段抗清斗争的延续,又同历朝历代的揭竿起义反对暴政,当然这个时期清廷的统治仍然稳固,抗清侠士所能做到的也只是树起一个旗号,找一个根据地,在清廷的进攻下艰难图存,苦苦支撑直至最终清廷的灭亡,这个时期抗清表现的形式主要是围绕着抗清的根据地所进行的扑杀与反扑杀。抗清侠士在清廷统治稳固的地区继续采取地下斗争,而在根据地如小金川、柴达木等地区则是正面对抗。之后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斗争形势变得复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灭洋盖过了反清,中外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尽管灭洋的斗争最终失败了,但是清廷在不久之后也不可避免走向灭亡。
 

 

说说独臂神尼的师傅
 

  武林一代传奇人物独臂神尼,身为明朝崇祯帝的长平公主,又是一代武学大师,更是名震武林的“江南八侠”之师傅,多少传奇故事在武林中流传,也成为许多武侠名家喜欢书写的题材。关于独臂神尼的师傅,在金庸的《碧血剑》、《鹿鼎记》中,明确为一代高手奇人木桑道长,而在梁著中则没有提及,以下结合梁著的内容胡乱作一推测。
 

  (注:下面提及内容纯属虚构,本人胡乱猜测,毫无根据,大家看着玩就算了)

  推测独臂神尼的师傅,首先从独臂神尼的遭遇说起。

  据武林前辈所传言,她本是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皇帝的幼女,名叫长平公主。闯王进京,崇祯在煤山自缢,临死之前,担心长平公主受到侮辱,用剑斩她,斩断一臂,长平公主倒在血泊中挣扎呼号,崇祯掷剑叹道:“谁教你生在皇家!”长平公主才得以保全一命。后来闯王入宫,优礼明室,见长平公主惨状,叹道:“上何太忍?”叫宫女扶她回宫调养,并请御医给她治疗。此事并不独见于武林传说,而且载于历代通鉴辑览,谅非虚假。至于后来,长平公主怎样出宫学艺,独创一家,那就人言人殊,演为许多神话性的传说了。(引自《江湖三女侠》第五回)

  依托这一章节,推测一下之后的故事。

  闯王进京不久,即是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闯王兵败,退出北京。推测清兵入关后,长平公主应是落入清廷之手,但是清廷为了收买人心,没有杀害失去一臂的长平公主,但肯定也是看管起来。这样一来,伤势未愈的长平公主想要逃出宫廷,必然要有高手搭救。而能从清廷手中救得长平公主,则此人也必然是高手,之后的情节顺理成章,将身上的武学传与长平公主,使之初步成为一流高手。至于之后独臂神尼是否另有奇遇,得到武林失传的秘笈,使身上武学突飞猛进则不得而知。

  在此将话题先转入“江南八侠”身上所怀的武学,可以看出,早期的独臂神尼所传授给弟子了因、周浔、路民瞻、曹仁父的武学,除了因的“伏魔杖法”之外,其余的都算不上顶尖的武学,同时“伏魔杖法”有可能还是在了因本身的武功基础上,经独臂神尼精研、创新而成的。从独臂神尼所传授的八个弟子的身上,可以看出独臂神尼在武学独创一家上,可以说是“一步一个脚印”,随着自身武学体系不断提高完善的基础上,所传授的弟子也是一个更比一个后来居上(带艺投师的了因除外)。那么早年的独臂神尼在失去一臂且武功(指各套武学招式)不算顶尖的条件下,在“后七剑时代”独树一帜而成为一流高手,所凭借的只能是内功,换言之即内功修为远远高出其招式上的武学。

  既然本帖推测的是独臂神尼的师傅,那么就先排除独臂神尼因缘际会,得到一本内功秘笈或是服食什么“天心石”之类灵药而导致功力大进的可能,将之归功于师傅(即将她从宫廷中救出的奇人)。重新回到这位高手身上,既然是武林中的绝顶高手,在武学修为方面必然是内功、招式无一不是武林中的上乘武学,那么为什么早期独臂神尼的内功远远强于武功,可推测独臂神尼只是学到其内功,而在武功招式方面学不到家,又或是学会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威力。这样可进一步推测这位高手所练就的武学招式路子不适合独臂神尼,那么初步确定这样的高手为男子的可能要大一点,因为如果是女子高手的话,必然会有适合独臂神尼习练的精妙武学。从独臂神尼早年的武学身上,推测她的师傅很大可能为男性高手,内外兼修,且武学施展有雷霆万钧之气势,而这样的武学却不适合已失去一臂的独臂神尼。但是独臂神尼在他师傅身上学会这种武学兼武理,自身却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威力,而是在之后传授给外家高手了因,使了因很快达到内外兼修而步入一流高手之行列,同时这种武学也通过推陈出新,终创出武林绝学邙山派的“伏魔杖法”。

  通过以上推测,进一步推测这位神秘高手的身份。武林中一流至超一流高手,男性、内外兼修,内功绝顶,武功威力大。结合梁著明末的武林大势,绝顶高手红花鬼母已然自尽,晦明禅师、白发魔女分别隐居于天山南北高峰,武当派式微,这时武林中能称得上超一流男性高手大约还有三位少林派的尊胜大师、铁飞龙和慕容冲,而且这三大高手的武学,似乎都符合所推测这位神秘高手的大部分特征。以下在三大高手之间进行比较:
 

  可能性一:尊胜大师进入宫中,救出长平公主,而后收之为徒,由于少林武功以刚猛为主,尊胜大师本人的百步神拳又是世上无双,所以长平公主在其门下只是习得其内功身法,而无法练习其武学。同时清廷已入主中原,为恐连累少林,尊胜大师不敢泄露本身来历,从而也使得武林中无人知晓独臂神尼的师门来历。
 

  可能性二:铁飞龙和客娉婷潜入宫中,救出长平公主,而后传授其武学。
 

  可能性三:慕容冲潜入宫中,救出长平公主,而后传授其武学。

  三种可能性比较,铁飞龙身边有客娉婷,而客娉婷的生身父母魏忠贤和客氏是死在崇祯手上,客娉婷尽管憎恶魏忠贤,但对客氏还是很有感情,因此客娉婷对崇祯应怀有一定程度的怨恨,虽然没有直接报仇,但要让其尽力救出长平公主可能性还是很低,同时铁飞龙对明廷的渊源也不深,且年纪老迈,同时如果是铁飞龙和客娉婷出手的话,那么客娉婷身上多少也有适合女子习练的武学授予长平公主,为与独臂神尼早年的武学有一定的矛盾。

  尊胜大师的武学特征比较接近,而且邙山离少林不远,但尊胜大师的年龄多少是个问题,因为在《白发》中卓一航上嵩山时已是老僧,而至清兵入关还要经过二十余年,之后还要有数年时间传授长平公主武学,因此从年龄上似乎不允许。同时如果是少林武学的话,那么日后江南八侠身上的武学多少会带有少林的影子,但是从书中似乎未能看出。

  排除了前两者,似乎慕容冲的可能性为最大,《白发》中的慕容冲堪称岳鸣柯、玉罗刹的最大对手,见其武学特征:
 

  慕容冲怒叫道:“铁老儿,你欺我太甚!”……身躯一矮,嗖的一拳向铁飞龙胸膛打去,铁飞龙一掌拨开,两人风驰电掣般的打将起来,拳掌起处,全带劲风,霎时间砂飞石走,林鸟惊飞。
 

  一个是神拳无敌,一个是铁掌无双,斗了半个时辰,是不分胜负。……

  打了一阵,忽见慕容冲连连大吼,拳如雨下,……用的是峨眉镇山之宝的降龙伏虎拳。……
 

  ……但见慕容冲虽然后退,拳法也仍不乱。……
 

  在武学特征上慕容冲基本符合作为神秘高手的特点。同时慕容冲曾任明廷官职,同明室多少也有几分渊源,更兼曾任东厂总教头,对宫廷也是比较熟悉,由于怀有几分故国之情,孤身进宫救走了长平公主,而后传授其武学。更由于尊敬长平公主的身份,只传授其武学,也由于慕容冲本身的武学特点不适合长平公主习练,而只传授武学未将其收于门下,这就造成了独臂神尼的师承神秘性。

  综上推测,长平公主(独臂神尼)的师傅为慕容冲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