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漫谈──关于金庸,关于梁羽生

iroca

 

 

 

  金庸古龙梁羽生是新武侠时代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完全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他们就不会有现在仍不退去的武侠小说热潮。我是一个学生,因此接触的学生的情况就比较的多一点。多少十几二十岁青年,而且不止是男孩子,还有好多好多的女孩子也十分喜武侠小说,这种文化,也许被一些高雅的人称为是不登大雅之堂,但是论及社会影响,则无疑是所有文学体裁中对社会影响最大的一种。不但大部分的青年爱看武侠小说,到了这个网络时代,科技的进步给普通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很多很有才的青年朋友开始尝试自己写武侠,这种体裁新颖,风格多元,大多融合了玄幻世情的网络武侠开创了武侠小说的新时期,产生了一种群雄割据的新局面。这也许是谁也想象不到的事情,但是以金庸古龙梁羽生为代表的大武侠时代的作品在每一个年龄段的读者的心目中的地位都有升无降。这种极尽浪漫主义的文学形式跨越了各个历史时代受到了最广泛的欢迎,给无数人的生活带去了一抹亮色。记得梁羽生先生曾经认为写武侠小说不是正道,安心的做学问搞研究才是,但是要是按给社会创造的财富来计算,恐怕写武侠的社会价值不知道远大于做学问多少倍,甚至不可比。
 

  而且武侠的读者群层次之广也是惊人的,很多很有学问的人也对这个有深深发自内心的爱好(这里并不是指那些靠这个吃饭的职业评论家),在无名无利的条件下对此道研究之深,真让我佩服。由此武侠的魅力可见一斑了。
 

  但是一个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之所以武侠小说有如此大的魅力,是因为其自身的特点所致,这个特点除了有前面提到的浪漫,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通俗性。通俗,简单的说就是人人都能看的懂,看的不费力。这是其广泛流传的一个极重要的原因。对于那些稍高一些层次的读者来讲,他们也许可以看懂更加高雅的作品,但是对于通俗作品很多的人都会有一种自然而然的亲近感,就好像通俗歌曲与高雅音乐的比较是一个道理。听流行歌曲,为那些歌星狂热的fans几乎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但是爱听那些严肃的classic的人却实在是不多。
 

  文学作品──小说也是同样,所以武侠小说的盛行也是其通俗性的一个最好的回报。而在当今的时代,梁羽生远不如金庸古龙受欢迎,我感觉其原因之一就是他的作品没有另两位的通俗。通俗的另一层含义就不只是看得懂,看不懂,而是是否迎合了读者的心理。相信这三位的小说从看得懂的角度上来讲,对于读者来讲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觉得他们三位中最深谙迎合读者心理一道的就是金庸先生,因此他也如愿的获得了最广泛的欢迎。
 

  说金庸先生懂得迎合读者的心理,希望大家不要理解为贬义,我只是陈述我的一种感觉,也许因为我个人的原因有偏颇,但是我是绝不含贬义的,只是就事论事。首先,金庸小说的情节设计是我深深佩服的,他的小说最长篇的五本之多;最短篇的,不到半本;不长不短的一本的,两本的,四本的都有。他并不偏重于哪一种长度小说的写作,而是比较平均,于长短多样化这一点上可以说是独领风骚,无论那一种都有为人称道的精品,或者有人说金庸小说部部精品,那我就更没有话说了。大家知道古龙的大多是一两本的中短篇,楚留香陆小凤系列虽长却是不同的故事的组成的系列剧,不涉及连贯性问题。梁羽生先生好像也是主攻中篇,以两三本一部书的情况最为多见。黄易先生则是以超长篇见长,好多朋友都表示看到后面已经完全忘记了前面讲的是什么了,也可看出这种长篇虽是连贯但是无整体感的特点。(完了,说说又跑题了,我要说明的是什么来者,让我想想……)
 

  金庸先生无论长短篇情节的安排好像都很紧凑,基本感觉不到有什么无聊的几乎就是拖延时间凑字数的情节(当然这主要源于他的创作态度相对认真还有后期全面修改之功),情节好是小说特别是武侠吸引人的一个关键。这方面金庸是成功的做到了抓住了读者的心。相比之下,梁羽生先生的武侠小说的情节上则没有金庸的那么激烈,虽然也很致密安排合理,真正读进去更加扣人心弦,但似乎其跌宕起伏,奇情怪险(武侠小说中特有的典型情节)比金庸的小说要少。经常有这种情况的发生,我的同学让我给他们讲一讲某部梁羽生的武侠,而我却觉得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我会说这个只有自己看了才会体会到那种情致,干巴巴的讲起来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于我自己也困难(因为我看过他的小说,根本无法做到可以记下来大部分情节),于听者也没劲,如果我照实讲他们多半会这样觉得。而金庸的小说则不同,其情节作为故事很适合讲给别人听,也很好记,就算是忽略人物的性格和一些其它的细节上的东西本身也可以是精彩的故事。这正是我说的通俗性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也可以打一个比方,好比看一部电视剧就很容易给别人讲这个剧情,而看小说一般就很难对人讲剧情了。但我并不认为梁羽生作品这个更加接近小说的特点是缺点,相对来说,我倒是不欣赏金庸那种太过刻意的情节,事物都在有好的一面的同时也有坏的一面,刻意的情节用的多难免会让人产生比较假的感觉,反不如浑然天成的淳朴。
 

  下面再来说一说人物,既然说是小说,其宗旨就是刻画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武侠,说真便真,说假便假。其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反映的社会生活都是如此,有它真实的一面,也有虚构的一面。我们当然知道无论是谁写的小说,都是假的,然而就是假的写的好一样可以给我们最真切的生活体验,最深刻心灵感悟。对我们思想的影响完全有可能比现实发生的事件更大。而最容易使我们受到感染的就是武侠小说中武功高强,侠骨柔情的大侠,这些近乎完美的人物形象,成为了多少少年心中的偶像。情节描写的好,可以让人看一遍两遍,人物描写的好,则可以让人看五遍八遍,而且永远占据人心灵的地位,无疑是更加占便宜的一件事。而于这方面金庸又是十分的了解并准确的针对了读者的心理写出了各种不同的大侠,少女。忠厚老实侠之大者的郭靖,放荡不羁痴情不已的令狐冲,聪明英俊不畏世俗的杨过,等等,我就不说了,大家都比我熟:)几乎没有谁跟谁是重样的,因为这正是金庸尽量避免的发生事情。可以套用一句广告词:大侠俏女这么多,必有一款适合您。事实也如此,我们通过调查就可以发现,喜欢金庸的读者往往都有自己最中意的男女主角,而且这个集中度并不像其它小说作家那样明显。也就是说喜欢金庸书里人物的读者是喜欢谁的都有,而做个比较,喜欢梁羽生的人物则以喜欢张丹枫,云蕾,金世遗,厉胜男的占了绝大多数。而古龙的人物则以李寻欢,楚留香等最为家喻户晓。从客观上讲,这不能不说是金庸的一个很大的成功。喜欢金庸的读者会说,金庸先生把各种性格的人物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信服。还有那个老生长谈的问题就是重复性小,而其它作家笔下的人物都或多或少的有重复的影子。的确,像梁羽生那样写30部,以至像古龙那样写超过80部小说而还要保证没有重复,对于一个作者来讲,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但是金庸于这些人物的刻画上也不是没有破绽的,我认为他致命伤就是太脸谱化了,金庸先生在动笔前预先规定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让他的情节也为他的人物性格的塑造来服务。是人物推动情节,改变时世;而并非设置了环境然后描写人物在某种处境中的表现。而且他描写的人物在我看来都是过于想象化,而不够真切,缺乏那种触之可及的血肉,感同身受的力量。前些年好像有一场十分轰动的金庸王朔论战,起源是王朔先生指名道姓的批评金庸作品的文章,那次论战我到是没有怎么留意过,但是王朔那篇以批判《天龙八部》引发的狂批金庸的文章我倒是看了的。我并不欣赏王朔先生太过激甚至有些人身攻击成分的批评态度,这样子就算有理也会被人看作无理取闹了。但是他在文章中的主论点我却是非常之赞同的,他的大意是金庸笔下的主人公根本算不得是人(大意如此),就是说他刻画人物不能够给人些微的真实感,所有的性格都好像是金庸先生自己硬生生赋予的,而不是该人物在合适的情景下自由的表现出来的。我隐隐的感觉一个好的小说作者在写它的过程当人物的感情,以及情节发展到高潮的时候作者的思维笔触往往会有被情境推着走,从而身不由己的感觉,而其本身在感动读者之前首先会感动作者自己。而金庸先生的小说给我的感觉却并非如此,而是有一种任何事完全不会失控,都是作者一早安排好的感觉。读者为某一情节哭的时候,也许作者在书的背后为他达到了既定的目的而在笑呢。说起金庸小说中的人物,我头脑中也会反映出相对应的性格,但那都不是我自己感觉到的,而是被任谁都会看过的文章啊,评论啊,灌输的。那种感觉就好像中学的时候学一篇课文,然后老师会告诉你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其实自己并没有什么体会,但是经过灌输,也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如此了。总之我要表明的一点是我从来没有信服过金庸小说里的任何一个人物,自始至终不过是作者笔下的傀儡,空有外壳,没有一个真真正正的人的内里。
 

  但是梁羽生先生的小说于我的感觉则不同,我看过的他的小说不多。但是就我看过的而言有一半以上的主要人物给我非常真切能够信服的感觉,事实求是的说,并不是每一个人物都会如此,但是说一半以上倒是决不夸张,我感觉到那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只是为了表达作者某种塑造某个性格的人物的目的而创造的傀儡,只有人的感情才能动人,人的心灵的震动才会产生共鸣。而且我感觉金梁两位的创作的立场好像有点不同,金庸是自己在创造人物,安排情节,讲故事,通过精彩的故事说着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譬如《连城诀》他就讲述了一些人心很坏的理念,而《倚天屠龙记》则明显的透露出一种正邪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这样的寓意,《笑傲江湖》的政治斗争和逍遥派的意识形态的冲突更是一览而知,总之,金庸的小说总是喜欢有点寓言的性质,这种立场在我看来是作者在潜移默化中要强加给读者一些观念,说不上改变但也会或多或少影响读者的人生观,让读者的看法与作者趋向一致。当然,金庸好像并没有宣扬什么负面的东西了,但是我仍然不觉得这种寓言手法是一件好事来的。我更喜欢小说是不带任何说教性质的,是作者个人感情的一种反映,与读者感情交融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充当读者的老师,给读者讲大道理。小说应该是一种很私人化的东西。梁羽生先生的小说则没有在某一篇里加那么明确的寓言主旨。而且读的时候给人感觉并不是被作者拉着走,而是随主人公经历的情节一部一部的发展而下,轻松又自然,像溪流不知流往何方,这是我所喜欢的方式。然而梁先生有个最明显的最主观的特点就是他的历史观。大家都知道梁羽生的小说跟历史背景十分紧密的结合,大多小说都写到了当时的朝廷,皇帝,大臣,官府对人民,人民对官府的态度等等,很多都是直接的描写义军以及各种不同的反对力量与朝廷的尖锐斗争。这就必然要涉及一个历史观的问题,梁先生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丝毫不避讳的将个人想法作为立场,我所看不多,希望等以后有更全面了解的时候在说说我自己的感受,在这里只是希望大家能够对梁先生在小说中的历史观谈谈自己的看法。
 

  说是漫谈,就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了,等下次有了感觉的时候再说说其它吧。
 

 

精品回复
 

  淡冲襟:
 

  严格来说,我不是一个羽生迷,梁先生的武侠小说大部份都看过了,但到现在能够回想起来的人物和情节很少,甚至连很多部小说主人公的名字也叫不出来,一来是因为时间间隔较长,二来也因为我记忆力较差,但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梁先生小说中人物的性格过于单调。
 

  梁先生创作的武侠小说从数量上比金庸先生多出一倍不止,小说中涉及的人物数量也比金庸先生多,但从所创作出来的人物性格原形来看,却较金庸先生少。如梁先生笔下《萍踪侠影》中黑白摩诃俩兄弟面孔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而性格也是一个模子刻出来;金庸先生笔下人物《神鵰侠侣》中武敦儒、武修文两兄弟在作品中的地位与黑白摩诃大致相当,但武氏兄弟一个敦厚沉着、一个聪明狡黠,各自不同。所说的“放荡不羁痴情不已的令狐冲,聪明英俊不畏世俗的杨过”,其实杨过也是“放荡不羁痴情不已”,但却比令狐冲多了一种不畏世俗之气,所以两个人的性格固然有相似之处,但读者心中仍是泾渭分明,丝毫没有雷同之感。我想这与创作的多少没有关系,更多的原因是梁先生创作的线条较粗,对人物细节描写较少有关。梁先生《云海玉弓缘》、《萍踪侠影》、《白发魔女传》等篇,之所以颇有口碑,足与金庸诸篇相媲美,主要还是与金世遗和厉胜男、张丹枫和云蕾、练霓裳和卓一航等人物而性格突出、血肉饱满有关。
 

  而且梁先生的作品总是跟历史紧紧结合,太过于注重社会责任,将人物推在大是大非面前,除了好人便是坏人,少有回旋余地,人物个性不够张扬,这也是造成单调的一个原因。因为梁先生笔下人物身上总压着国家和民族责任的重担,所以少了人物个性的张扬。当然,亦不是说不应承担国家和民族责任,只是这种责任在梁先生的作品中较为强调突出。
 

  与其说金庸先生懂得迎合读者的心理,我觉得其实应该是说读者更容易接受金庸先生的作品才确切。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原形都是来源于现实,关健在于作者对现实素材的提炼和发挥,金庸小说情节安排紧凑、矛盾尖锐,人物原形较具有代表性,所以读来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梁羽生小说娓娓道来,人物原形较接近现实,所以读起来较为平淡,因为现实的生活大多都是平平淡淡的。这两种创作方式,也不能说孰好孰坏,只要是大众能够接受的东西都是好的。说金庸先生笔下的人物太脸谱化,其实也就是因为其较具有代表性。
 

  对于太脸谱化这个缺点,我也赞同。金庸先生笔下的人物太过于理性化,人物的每个行为都与情理丝丝入扣,而现实中人除了情理之外,还有很多不可理喻的东西,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理性与感性的矛盾体,有时难免做出一些不能以常理度之甚至是愚蠢的事来,统观金庸先生笔下人物,每个人的性格自出场及终,都是一以贯之,而梁先生在《白发魔女传》,这一点就做得很好。

  花无语:
 

  楼主的看法确实与众不同,很多人都认为梁公的小说脸谱化严重。金庸笔下人物刻化总体上看还是很细致的,要不然众多人物也不会如此深入人心。楼主认为金庸笔下的人物很难引起读者心灵的震撼,我觉得是因为金庸骨子里的虚无,金庸的人物终究是要走向单纯的爱情或是归隐死亡的虚无。

 

  梁公小说因为有较多的革命说教的味道,人物容易脸谱化,但是在梁公表达诗性浪漫的人物中,往往能触及人性的本质,带来强烈的心灵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