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22606
- 声望
- 9093 声
- 银两
- 55796 两
- 回帖
- 4628
- 精华
- 1
- 阅读权限
- 150
- 注册时间
- 2010-6-1
- 最后登录
- 2021-4-13

|
转自贴吧
于谦子嗣考辨
钱国莲 项文惠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我?国明代功勋卓越的民?族英雄。正统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部大举入寇,宦官王振挟持明英宗朱祁镇亲征,却在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全军覆没,英宗被掳。是时,于谦升任兵部尚书,拥立景帝朱祁钰,力阻南迁。部署军?队,激战九门,大败瓦刺,迫?使其议和并送回英宗。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于谦被徐有贞、石亨等诬以迎立外藩之罪而遇?害。于谦力捍北?京,名垂青史,后世不乏为其树碑立传者,但关于于谦的子嗣尚存疑问。爰草此文略作考辨,以求方家指?正。
据《明史》、《明史稿》载,于谦之?子“冕,字景瞻,荫授副千户,坐戍龙门。谦冤既雪,并复冕官,自陈不愿武职,改兵部司员外郎。居官有干局。累迁至应天?府尹。致仕卒”。①《本朝分省人物考》谓于谦被害时‘i子冕谪戍龙门”。②于冕《先肃愍公行状》称于谦“男一,即冕;女一,适锦衣卫千户朱骥”。③于继先《先忠肃公年谱》称:“永乐二丅丨十年,长子冕生。”“宣德四年,生女,名璃英。”④璃英后嫁锦衣卫干户朱骥,《明史》载兵部右侍郎吴宁“为谦择婿,得千户朱骥”。⑤毫无疑问,于谦有子冕,女璃英。问题在于于冕是否为于谦唯一的儿子。
永乐十六年(1418),于谦娶翰林院庶吉士董镛之女为妻。董氏知书达礼,孝敬公婆,勤俭持家,两人感情甚笃,董氏在?世时,于谦未曾纳过妾。正统十年(1445)董氏卒后,于谦亦不再娶妻纳妾,因而于谦没有庶子。故而实际上,本文所讨论的仅仅就是于谦与董氏所生之?子。又,于冕《先肃愍公行状》、倪岳为于谦墓所撰写的《神道碑文》、于继先《先忠肃公年谱》、陈善《于廷益传》等均提到于谦有一养子于康,本文不予讨论。
于继先《先忠肃公年谱》载,宣德十年(1435)于谦“次子生,未几殇”;正统六年(1441)“三子生,名日广”;天顺元年(1457)于谦被害时,“有太监裴姓者,怜公忠义,窃其少子广而逃之考城,时人不知”。⑥今人林寒的《于谦年谱简编》亦称“正统六年(1442),于谦生第三子,取名广”。⑦于继先自称是于谦的十世孙,于广的九世孙。于继先以于谦十世孙的身份编了于谦文集,他在《先公文集跋》中称:“继先,原籍河?南考城人也,自十三世祖讳九思仕元,为杭州路总管,遂家于钱塘太平里。至十世祖讳谦谥忠肃仕明,历官少保兵部尚书,被徐石之诬。第三子讳广年十六岁,随中官裴公潜逃原籍考城,初冒裴姓,后归本姓,子孙又复为考城人。”⑧
按于继先的说法,于谦遇?害时,十六岁的于广随太监裴氏逃往考城(今属河?南兰考县),定居于此,繁衍后代,他本人就是于广的九世孙。王贯三《于公文集跋》回忆道,康熙五十四年(1715)“学院刘公按试归德,命举前代名臣后?裔,廉知继先孔晖辈为(于)公嫡派,一补博士第子员,一准给衣顶奉祀,又命访求遗?书,公之文章遂以不得秘诸箧笥”。⑨于继先又撰于谦年谱,并于康熙五十七年(1 718)请谈九叙作序,谈《序》说:“公遇?害时,中官裴姓匿公第三子而逃于此者,绵蕃至今已十二世矣,奉祀生继先录公之年谱。”⑩黄洵《于公文集跋》也有类似之说。⑧于继先《先公文集跋》作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春,王贯三《于公文集跋》作于是年季冬,谈九叙《于公年谱序》作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且因于继先之请而作。
因此,完全可以推断王贯三、黄洵、谈九叙的说法均来源于于继先。于谦是否尚有一少子于广?本文认为于继先之说缺乏依据,不足为信。
首先,于谦本人的诗文从未提及于广或少子。他在巡抚河?南山西时,曾作《寄内诗》,诗云:“大儿在故乡,地远音信杳。二女正娇痴,但索梨与枣。”⑧显然,诗中的“大儿”相对于年龄尚小的“二女”而言,决不是相对于“/J,J,L”;“二女”并非指二个女儿,而是指排行第二,意即比“大儿”小,就是墒英。于冕的《行状》、倪岳的《神道碑文》、《明史》、《明史稿》及其他相关史料都可佐证。正统十年(1445),于谦妻董氏病卒于北?京,他正巡抚河?南山西,不能回京,悲恸之余,作《祭亡妻淑人董氏文》,但只提到“男冕来京,当扶柩归还故乡”。⑩
其次,于冕宣?称自己系于谦唯一的儿子,从未提及尚有一名叫于广的胞弟。于冕《先肃愍公行状》称于谦“男一,即冕”。且于冕因无嫡庶子,特将同族直隶新安卫千户于明之?子于允忠(原名恕,以字行)过继在自己门下。
弘治十年(149?8),于冕为于允忠继嗣事奏:“缘臣父止生臣一子,先年蒙念臣父微劳,授府军前卫世袭副千户职事,后臣乞恩改武就文,历升今职致仕,今年七十四岁,既无同?胞兄弟,又乏嫡庶子息,恂恂老独,四顾无依。臣节该伏睹大明(疑缺一“律”字),今凡无子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仅同父周亲,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许择立远方及同姓为嗣,钦此钦遵。臣思有宗弟于明,任直隶新安卫千户致仕,生有五子,已尝遵例告官行文该卫,择取其次子允忠为嗣,祠堂坟?墓日后皆付托于允忠。”⑧可见,于冕是因没有同?胞兄弟,才择族弟之?子为继嗣。。假如真有于广其人,在于谦昭?雪前,于冕可能会为保护其弟而否认事?实,但于冕的《先肃愍公行状》以及《为于允忠继嗣疏》等都作于于谦昭?雪之后,这样就很难有理由解释于冕隐瞒有一胞弟的动机。
再次,于谦、于冕的亲友或同?僚亦无介绍于广的片言只语。假设于谦确有少子于广而于冕又因某些原因隐瞒这一事?实,这种隐瞒也很难做到。于谦官至兵部尚书,地位显要,遇?害时。其家属受牵累皆远戍边卫,徐有贞、石亨等不会浑然不知于谦有二个儿子,从而让已十六岁的于广轻易逃脱。正统十二年(1447),于谦父?亲于仁(字彦昭)病故,于谦请王直作墓表,墓表言:“公,子二:长即谦,今为大理寺少卿;次泰;女一,嫁钱塘朱济。孙男一,即冕;孙女一。”⑥是墓表作于正统十二年,于继先称于广生于正统六年,假如实有于广其人,于仁病卒时他已七岁,王直就该提及。再则,倪岳的《神道碑文》也称于谦“生子一,即冕”,⑩倪岳之父倪谦因主持顺天?府乡试忤逆权宪被谪戍,与于冕“卜邻几四载”,⑥加之倪岳之弟倪阜又是于冕之婿,故倪岳该十分了解于氏家庭,但他没有谈到于广。此外,倪谦的《赠于永亨南还序》记载了于谦养子于康(字永亨)的一段话,其中有:“余自幼赖先人教育,以底成?立,抚?爱不翅(‘不翅’同‘不啻’,意为‘与⋯⋯无异’)所生,况先人无他嗣,唯余与景瞻(于冕字)耳矣。”并无提到少子于广。⑧
显而易见,于继先《先忠肃公年谱》所说的于谦少子于广并不存在,于谦只有一子即于冕。 |
|